跨國電影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1966年,韓國導演李晚熙拍了一部電影,名為《晚秋》。是一個服刑女子表現良好、獲得「放假出獄」回首爾的一次機會,期間遇上一名男子,他們墜入情網,約定了她出獄後見面的時間地點,但該男子從此不再出現的失落故事。當時電影很轟動、在韓國獲獎無數,是韓國電影史的一部重要文藝愛情電影。電影也不斷地被翻拍。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如果給你一個作文題目,寫一篇羅密歐與茱麗葉,你要怎麼寫?故事給了你心得,你的心得、又成為新故事的養分與血肉,大家就這麼地各自解讀故事的核心意義,重新條列出重點,各自發揮下去。2010的《晚秋》新作,導演金兌容(Kim Tae- yong)沒有看過正宗電影版本。就像大家都聽過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卻沒有多少人真正看過莎士比亞的小說一樣。他憑自己的想法,重新詮釋了《晚秋》。 

 

觀後感 

十年前,華人安娜(湯唯飾演)受到家暴、失手殺了丈夫,中間一度因母親往生而放假出獄、得以趕往喪禮。在巴士上,她莫名其妙地遇上了韓國人勛(玄彬飾演)。劇本很聰明,將故事裡面不可避免的沈悶部分擺在最前面,想觀眾再怎麼沒耐心、但看的是湯唯和玄彬拍的電影,應該會願意多忍耐幾分鐘的。


異國的邂逅,原本無法打開安娜深鎖的心靈,但是男子勛,誤打誤撞地參與了安娜的人生關鍵時刻,並且以一支叉子、輕易地就打開了她以面無表情武裝起來的最後脆弱防備。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晚秋》劇情場景)


2010的《晚秋》,是一個十年的歷程。你可以看見一個人歷經了十年委屈的樣貌,同時在電影裡面看見這十年的沈積,是如何在三天(72小時)的邂逅過程,逐漸被瓦解。安娜(湯唯)在電影裡頭,幾乎是無震波地沈悶(但仍具基本美感可欣賞),也因此讓最後的情緒充滿爆發力;而勛(玄彬)則是從頭耍寶到尾,相對討喜。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玄彬)

在電影以外、劇本之後,沒演出來的部分,兩人的後續,幾乎是可以預見地與當時邂逅的情境徹底相反:安娜有一個無限可能的新人生,而勛,是很黯淡的。這就是人生?


人生,該要有多當真?安娜因為一場十年的感情、而被耍了幾乎是一輩子;卻又因為一場三天的遊戲,而得以救贖自己的一輩子。對方的真心到底是怎樣?安娜其實從來都不確定。但是,要當真、或不當真,有時候,不需要對方的允諾,而是只要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決定。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韓國男子與中國女人的邂逅)

 

 

舊瓶,新酒風

老故事如何變出新把戲?電影製片李柱益(Lee Joo-Ick)重點式的掌握拍片計畫如下:有力的演員(一開始就屬意湯唯和玄彬兩位亞洲知名演員)、一個迷人的城市,西雅圖(作為整個故事的背景),還有一本有趣的劇本(製片完全讓導演自由發揮地撰寫新《晚秋》劇本)。導演金兌容曾提到,劇本是看著湯唯的照片所寫出來的(這樣也行?)所以沒有去考慮太多原作《晚秋》所給的限制,甚至可以說是除了故事的基本架構之外,故事內容全部撤換。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導演溝通中,在開拍之前,男女主角倆人已在西雅圖培養默契三個月)

 

 

所以1966的《晚秋》,對於2010的《晚秋》而言,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架構參考,與電影名氣的沾染延續,想不到這樣子的劇情想像空間,反而大了起來。或許我們也可以期待哪一天、誰可以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梁祝》,我想道理是一樣的吧。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明星的魅力,是電影的基本票房保證) 


西雅圖是個雨霧之城,和電影裡所想傳達的迷惘陰鬱氣氛很相稱,所以很自然地就將場景首爾轉換到西雅圖。拍攝過程之中,導演常常還因為霧氣不夠、加裝噴霧機器來「加霧」,還因此數度引發消防單位的關切XD(有人跑去報火災?!)
 

 


導演與製片

在知道原作《晚秋》基本的故事架構之後,去看電影,你會發現導演金兌容的功力雄厚。曾經獲得韓國奧斯卡大鐘獎和青龍獎肯定的金兌容,也在主流商業市場混得很好,顯示了導演具備有抓住故事的動人核心與填充劇情為有趣的能力(畢竟他還可以自己包辦劇本)。

看電影期間,金導演有特別注意台灣觀眾的反應(畢竟韓國與歐美人聽不懂中文,笑點感受力也會降低),他說看見台灣人被中文的劇情部分逗笑,感到非常安慰。


製片李柱益是一個會說中文的韓國人,曾到台灣當過交換學生、學習中文。事實上,會說中文的韓國人不少,這也是韓國娛樂事業可以順利打進中國市場的一大助力。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開拍之前就大受矚目的組合)


近來李製片已經習慣處理跨國合作的案子,可以預見以後的電影型態,將會更為多元。畢竟拍攝電影需要資金,沒有資金、再有才華的導演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製片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在於籌備有潛力的拍攝計畫、提供一個好環境使電影拍攝順利。《晚秋》就是在李製片這樣運籌帷幄地使一切狀況萬事具備的狀況之下,得以完成。


這就是製片的終極力道,今年國片
《翻滾吧!阿信》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是有賴兩位具大力道的製片:李烈與柴智屏、使電影能夠順利拍攝與完成。(尤其李烈姊姊在這篇新聞稿裡面有一段極具好眼光與管理能力的描述:『當時李烈剛忙完《艋舺》本想休息,看完劇本後她問導演,需要多少錢?演員是誰?導演說二千萬,她說沒有三千五百萬拍不好,聽到演員是Eddie和柯宇綸,她說:『阮經天後我看好的就是彭于晏,不夠的錢我搞定,拍了!』突然間,一切好似水到渠成。』)


所以一部電影,若有好的好劇本、導演,再加上最重要的「伯樂製片」,電影,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吧。

 


台灣導演,亞洲先鋒

習慣看國片的台灣人來看《晚秋》的話,會覺得看起來流暢又沒有隔閡。原因是導演與製片都視台灣導演(楊德昌、侯孝賢、蔡明亮與李安等人)為精神導師(事實上他們甚至提及韓國當代線上傑出的導演、幾乎都深受台灣知名導演的影響>>>這影片有強調這點)。當初決定拍《晚秋》之時,製片與導演都覺得湯唯太過年輕,不太適任安娜一角…但是因為李安《色戒》鏡下的湯唯,對於他倆來說卻又是某種精神層面上的不二人選,於是就決定不論如何、一定要寫下為湯唯量身訂做的《晚秋》劇本。安女郎的魅力,已經超越國際、到了連台灣人也不思議的境地了。


 2011北影《晚秋》(Late Autumn)  
(湯唯)


台灣導演們的確都有一種心態,不是有深度的電影不拍。幾個十年過了,影響力也出來了。但在商業電影方面,台灣仍是起起伏伏、質量不穩。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但願這一波國片熱潮,能夠持之以恆地進行下去。(政府是否該踹共?例如說不要再把國片輔導金放在新聞局這麼奇怪的單位上……算了,當我沒說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