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電影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家務事裡見高下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獲得2012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伊朗電影《分居風暴》,不但證明了地球村上的家庭與社會事務,是無文化與宗教隔閡且無國界的,同時也藉由大器的奧斯卡頒發此獎、做戲也好地宣示『在電影圈內是不會受到政治和國仇影響而被擺佈操弄的』。這精神至少要比主持人比利克里斯托所謂的『在奧斯卡上看一群百萬富翁互相頒獎』的情景還要高尚、有趣得多了。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左圖:導演與其女兒,導演的女兒也就是飾演劇中希敏與納德的女兒)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在2011年以《分居風暴》登上柏林影展舞台領獎時,聲援被政治軟禁的伊朗導演賈法潘納西(Jafar Panahi)、抨擊伊朗政府對藝術的箝制;回過頭來站在敵人美國的地盤上領獎時,他則是在一片緊張屏息的會場上,中庸地講著政治的誤會並不能泯滅伊朗人民純樸良善的一面。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是了,國界與政治常常將我們一分為二,但是在面對生活、面對藝術、面對人生經驗之時,人與人之間,大家是相逢自是有緣,最重要的是好來好去的互相學習、交流互動,誰還管你美國與伊朗交惡30年?

劇情概略

希敏和納德結褵14年,為了讓女兒在更好環境成長、申請移民,沒想到移民許可都快過期了,丈夫納德卻不移民了。納德的父親患有阿茲海默症,不想把父親丟在養老院而離開,於是希敏訴請離婚。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納德為了照顧父親,不願丟下沒有移民許可的父親 獨自移民)


  
夫妻因愛結褵、因怨分居,要兩個人一輩子都走在生活的共識之路,除了要有智慧、要互相容受,更需要運氣。孩子的出生讓一個家庭更為完整、也讓一個家庭開始面對重重考驗。母親望女成鳳、丈夫為父盡孝,倆者無人有錯,但既然兩邊理想無法兼得,就得做出選擇。兩相不讓,看起來也似乎只有分居/離婚之途。


安全牌裡有高招

電影的發展,畢竟還是受到政治、國情甚至是經濟的限制。不能拍的議題,可以選擇幽默地拍,像鄭有傑拍《10+10:潛規則》裡那樣;真的連那樣都不行的話,就選擇其他安全的議題拍吧,安全牌裡也是有很多看頭的。

例如說家庭與社會、宗教議題。


關於宗教,在《分居風暴》裡,幫傭羅芝有著虔誠的信仰,生活擺盪在不願破壞教規與掙扎求生存的難題之間;在事件即將結束之際,也終因信仰而讓局勢逆轉。羅芝的心境起伏,讓你看見不同於普世對於「被妖魔化的伊斯蘭教」之其單純與樸實的本質面向,它甚至在伊朗社會起了更強力的規範作用,讓人民把道德擺在個人利益之前。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女傭羅芝闖進的正在混亂的家庭之中,也讓自己走進一場風暴) 

關於家庭,明明是清官難斷的家務事,還真的把它搬上了法庭,兩個家庭的風波互相干擾、亂成一團,卻還能在《分居風暴》裡,把家家那本難念的經,靈巧鋪排而成為容易念又念得懂的樣子,故事本身在處理社會裡最小的環節事務上,有條不紊,我相信任何曾經對於想要分享自己家務事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感到欲言又止或者是有口難開的人,來看《分居風暴》,都會佩服的。

沒有說教、沒有站在任何一邊的《分居風暴》,就像最後女兒在面對抉擇的結局那一幕一樣,電影藉由父母那一段漫長不已的等待來告訴你:我們所堅持的、所認為一定要做的事,不一定能夠真的帶來你所想要的結果。如果是這樣,那麼,人生到底還有什麼是一定要捍衛的?

除了和平。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這就是今年我對於奧斯卡頒發最佳外語片時,隱隱體會到投票人所散發出來的心態:投給《分居風暴》,那麼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便是電影界的諾貝爾和平獎項了。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母親希敏作為一個看重於女兒更甚於重視家庭的母親,其實是現世家庭中很多母親的寫照)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