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麵包情人】

《麵包情人》Money & Honey 我要麵包,更要情人

 【麵包情人】  

《麵包情人》是去年2011女性影展的開幕片,當時已經在女影拿下最佳觀眾票選獎。後來,釜山影展都頒發了「發行獎」給《麵包情人》、成為第一部在韓國院線上映的台灣紀錄片。而這一部拍了13年、剪接了2年的片子,在2011女影之後,不在乎再多花一整年的時間,才在今年十月上映、呈現在我們台灣民眾的面前。

 【麵包情人】  

導演李靖惠小姐,因為自家長輩住在安養院,進出探望之時,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一些菲律賓籍的外傭看護。這些菲律賓看護都是有家庭、有小孩的媽媽,她們因為想要「給家庭更好的經濟生活」,才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工作。《麵包情人》的前半段,拍攝了幾個菲勞從初來乍到台灣工作的青澀模樣、漸至習慣了工作之後的自得其樂,側線則是菲律賓家鄉的一點點消息的記錄;電影行經中場,導演甚至走進鏡頭,偕同、甚至是代替菲媽們回鄉探親;十年之後的電影後半段,有的菲勞業已回鄉、有的則是繼續留在台灣。她們的結局究竟如何呢?是一如來時路般的想像、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是真如家鄉名言:no money, no honey了?……

【麵包情人】  
(去年釜山影展的台灣參展導演合照)
 

走過去年的女性影展、以及各國影展,再回台灣進場台北電影節以及金馬影展(以及在台北光點舉辦的東南亞影展)《麵包情人》備受國際影人和台灣肯定,為什麼?

我還記得在一場試片的映後,導演李靖惠說過一句話:『菲勞和台勞有什麼不同?

在菲律賓這個人力輸出國,社會觀念早已認同「將母親(或父親)送往國外工作」去爭取較好的家庭經濟生活;反觀台灣,又有多少家庭已經默許「將父母送往安養院」以便維持比較好的生活品質、或者說是「為了工作而無法照顧父母」《麵包情人》在表面上拍攝的是菲傭到台灣雇主國來工作的相關記錄,實質內涵卻解構了台灣與菲律賓的僱傭關係,讓我們看見看護者與被看護者實際上是站在同一艘船上,他們都是以遠離家園的孤苦承擔、換取了自身家庭的幸福(而自己是被那個幸福家庭排除在外的)。

 【麵包情人】  

除了要面對老公可能寂寞難耐而外遇之外,面對小孩子將母親當成領鈔機的愛的變質的無奈,都是菲媽們心中的苦澀。電影並沒有拍攝到菲媽們工作之餘私生活的情感宣洩方式,或許有,也或許正如片說所呈現出來的一片空白;至於關於勞工的工時、休假、相關權益的公平爭取,以及關於被照護者所接受的看照品質、親情缺乏、病人的情緒狀態,鏡頭都有帶到、拍到,但是畫面中性地呈現的,是一種無能為力的冷眼旁觀,作為反應現代社會的一種常態現象,《麵包情人》的拍攝記錄,點到為止。點到為止也有它的功用,紀錄片給了影音畫面,社會議題的討論,則是由我們自己去發展延伸。

 

*《麵包情人》中文預告片:

《麵包情人》記錄的三位菲媽,兩位已經回國、一位仍然留在台北baby在家當主婦、換老公去杜拜賺錢;羅莉塔和老公一起在家鄉刻苦過生活;而留在台灣的羅莉塔小姑的老公也尊重老婆的選擇)。當初懷著同樣夢想的三個人,各自被人生的歷練給形塑出不同的價值觀(雖然仍然是會想著money的事情,但已經並非「no money, no honey」那樣單純了)。我們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是不能一輩子為家人的人生負責,尤其是當自己的幸福需要被犧牲的時候,究竟是愛人的決定、還是害人的決定(人在國外工作所以有錢讓孩子念書,可是孩子大學畢業了卻無法工作賺錢,繼續當米蟲。)?沒有誰可以養誰一輩子。拿捏之間,不得不慎。

以經濟結局而言,羅莉塔可能是裡頭最拮据的一位,但也應該是心靈上最能感到踏實與滿足的一位。至少,那副「我要麵包,更要情人」的姿態,輕盈且可愛。



人生有時候很複雜,但是也可以不要複雜。


決定權,是在自己身上。


 【麵包情人】  


cheer給《麵包情人》星星數:

劇情結構★★★★★★★★★☆
攝影手法★★★★★★★★☆☆
觀賞價值★★★★★★★★
反思程度★★★★★★★★★★
角色魅力★★★★★★★☆☆☆
台灣風情★★★★☆☆☆☆☆☆
菲國風情★★★★★★★☆☆☆
(更多cheers電影碎碎念,在【雀雀 看電影】粉絲團 )

【麵包情人】  
(導演前往菲律賓拍攝,也透過在台灣的上映活動、將主人翁空運來台XD

 

+李靖惠《麵包情人》記錄女性生命力,by台北市電影委員會
+漂泊的打工仔《麵包情人》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