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電影

【影評】《索爾之子》(Son of Saul)映射《美麗人生》對生與死的執著與變形

#金馬影展 #影壇新世代 #New Waves #Son of Saul #坎城影展 #Saul fia

【影評】《索爾之子》(Son of Saul)映射《美麗人生》對生與死的執著與變形  


匈牙利新人導演拉茲洛那米斯(László Nemes)曾在貝拉塔爾團隊工作,如今站出來拍了第一部電影《索爾之子》,於坎城影展放映之初眾人以為專頒給新導演的金攝影機獎將是他囊中物,誰知這片子太好、坎城最後直接把僅次於金棕櫚的評審團大獎頒給它。



這故事像《美麗人生》的鏡射版:《美麗人生》裡開朗、極盡自身所能也要讓兒子活命的猶太爸爸這會兒在《索爾之子》變成一個沈默、極盡自身所能也要讓男孩安葬的猶太爸爸。世俗總以為「個人」的活著才是一切希望的根本,但事實是、在納粹大屠殺的一甲子至一世紀之後,對「別人」施以有尊嚴地死與葬,才變成倖存猶太人至今能有骨氣地活著的養分與根本,世界各地的猶太紀念館成為全球人旅行必定前往悼念的地點這事已是證明。所以在《索爾之子》裡你很清楚那男孩屍體根本不是索爾的兒子,但索爾拼了老命想安葬那位幼屍意在言外地體現了猶太人自中世紀後雖不信死人會復活但仍信仰在活著時做好事能讓靈魂不朽的執念。

  【影評】《索爾之子》(Son of Saul)映射《美麗人生》對生與死的執著與變形
而猶太人即便在最不利生存的艱困環境裡還是能苟延性命、刮盡可得利益的韌性亦在《索爾之子》中表露無遺,從被送進毒氣室的猶太同胞遺留衣物中竊留下值錢物品乃至於在集中營環境中搜取可以吃喝的食物回宿加菜,從個人為一具屍體的安葬努力、到眾人的合作共濟過程裡,觀眾簡直會被說服了猶太人果然就是地球上最打不死的蟑螂人種!


至於關於全片中處理大量猶太人屍體予以糊焦畫面與猶太人死前哭喊呼救的節制音量呈現,相對於貝拉塔爾長而不動可供人詳細檢視的鏡頭以及愛放大環境音的惱人與嚇人,新導演拉茲洛那米斯的尾隨鏡頭是有別於師傅愛在影音上壓迫觀眾、反轉往以對觀眾施以心境上的壓迫… 只能說即便形式是不同,但師徒兩人愛用電影媒材嚇人惹人的高深功力可說是如出一轍的。

【影評】《索爾之子》(Son of Saul)映射《美麗人生》對生與死的執著與變形

 

繼坎城之後,本片繼續在國際間橫掃諸多獎項,最新開出的是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亮麗成績單,而奧斯卡也已經宣布此片入圍最佳外語片了。以猶太人占原比例而言,估計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也是十拿九穩,只是頒獎時間還沒到而已。

 

PS.
有網友反應,若片名可以翻譯成「掃羅之子」更好,確實,掃羅王是猶太國王,所有猶太人都是掃羅之子,這更能解釋為何劇中主角無論如何也要為小男孩舉辦葬禮,那屍體所代表的不只是自己的兒子、還有千千萬萬的猶太人屍體,以及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