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

《藏身處》

《藏身處》
通常我不太看恐怖片。東方人拍的恐怖電影,我是不敢看,因為每每看完、恐怖感總還是如影隨形般地久久不散,讓人又愛又恨;西方人拍的恐怖電影,我是不愛看,不愛看西洋恐怖片,是因為那些大剌剌的追逐、血腥、撞擊和砍殺、還有太過具體的噁心美術製作,通常在看過一眼之後,視覺是被震撼了,但恐怖感過目就忘、無法放在心上。在我印象中,東方恐怖片是冷調的,西洋恐怖片是很吵鬧的。

然而西洋恐怖片似乎進步了?至少在看完《藏身處》之後,我是這樣想。

翻拍過西洋版的《七夜怪談》,表示這個製片麥克馬卡利(Mike Macari),認同東方這種專攻心理層次恐嚇風格的恐怖片;拍過《致命ID》,可預見編劇麥可庫尼(Michael Cooney)對於賣弄與刻畫多重人格的懸疑與玄虛情境、已經到了爐火純菁的境界,但上述倆人的專長,嚴格說來,其實並非是恐怖片。倒是,導演是來自瑞典,拍攝了驚悚片《二十一世紀殺人風暴》因而成名的曼斯馬林(Mans Marlind)和比雍史坦(Bjorn Stein)。而這樣的電影製作團隊,這會兒拍了部《藏身處》,抱著平常心進場看電影的人(我),別想要平靜的出場。

《藏身處》  

《致命ID》太過經典,以致於觀眾會理所當然地隨著劇情而相信心理學家所看到的。故事敘述茱莉安摩爾所飾演的心理學家卡拉(茱莉安摩爾 飾)認為殺人犯的人格分裂,通常是為了脫罪而假裝的,她的工作就是突破多重人格罪犯的偽裝,假裝多重人格的殺人犯在她專業的關鍵證詞之下,被判死刑。片頭在卡拉的解釋之下,一方面提供了《致命ID》的另一個可能的結局(也就是管你是不是多重人格、殺人要償命!);其實,另一方面也是在為《藏身處》的主片鋪梗。

卡拉非常專業,由她去確認別人是否會有多重人格,絕對OK。(尤其她基本上是不相信多重人格的)

《藏身處》  

不相信多重人格的卡拉,在終於相信亞當雙重人格的存在之時,亞當就又多出一個人格!在卡拉又相信了多重人格的時候,亞當又出現了卡拉好友的人格!一層一層地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恐怖感,神不知鬼不覺地成功連結了「多重人格」與「著魔」兩個主題,是電影劇本非常成功的地方。其中,在每次人格轉換的過程之中,同時向電影《大法師》致敬一下,算是應用得當的一個經典好梗,其實也為結局作了相當的暗示。

《藏身處》  

可惜的是,每一段的人格轉換方式太過具體就會變得單調,且潛在人格被電話「Call out」出來,Call out第二次以後,都讓我覺得是笑點。另外,最大的BUG就是「男主角的肉身既然被填塞泥土、又能怎麼去吸取任何東西呢?」還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巫醫信上帝、還是大自然的眾神?我原以為是後者呢。

電影看完的時候,會覺得這是最佳恐嚇片,根本跟「虎姑婆」一樣,有必要要這樣子去嚇唬「還沒有決定信仰的小孩」嗎?!導演曼斯馬林說:「執導恐怖片經典《鬼店》的史丹利庫伯力克並不是專拍恐怖片的導演,而執導科幻片經典《銀翼殺手》的雷利史考特也不是專拍科幻片的導演,因此你不必非得對某種類型片有極大興趣才能拍出好電影,最好是一位能為作品帶來新意的導演,因為如果恐怖片只是一昧地想要拍得恐怖再恐怖,作品就會變得令人乏味,所以我們選擇專注於戲劇性元素。」—意思是:「哈哈哈,重點是經營恐怖感而已啦,其他的劇情都是『工具』罷了,戲劇效果,別想太多。」畢竟,我之前問過瑞典人,在瑞典大家都信上帝啊,只是,無聊的時候才會上上教堂,沒那麼嚴肅啦!~)

《藏身處》  

究竟是因為亞洲市場逐漸被重視、或者是因為大家終於發現了冷調處理將使得恐怖片更恐怖?總之,好萊塢恐怖片向東方與北歐取經、加上他們擅長的製片與特效專業能力,的確是將恐怖片的可能性又推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官網資料:http://sheltermovie.pixnet.net/blog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 藏身處對不解的訪客
    2014-04-11 於 16:21:10

    今天看完了這部片
    劇情大概都了解
    但是不懂結局想表達什麼 只知道女兒好像又變回牧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