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秋日和》

克制流派的道德與美感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非常適合已婚、經歷更多家庭人倫歷練以後的影迷去看。

我當然是在說我自己。

以一對母女在喪夫/父七年後的祭日開始講起,《秋日和》把鏡頭瞄準在女大當嫁以及寡婦無依也該再嫁的議題上面狂聊。秋子是位風韻猶存的寡婦,其先夫的同窗死黨當初對秋子都有意思,或許是這點隱性情感、牽連著他們在好友死後七年仍與秋子母子保持著良好的聯繫。在這一回的祭日聚會裡,叔伯們發現秋子女兒已屆適婚之齡,於是開始幫這位年輕女性盤算婚事,煞是熱心。

結果想不到女兒願意談戀愛、卻不想結婚,因為捨不得媽媽獨守娘家。

為了讓這女孩順利出嫁,幾位叔伯臭皮匠再接再厲、把腦筋動到秋子身上:「如果秋子再嫁、她女兒就沒有藉口不出嫁了吧?」。於是一場三個老男人充當紅娘的日本家庭劇,在小津招牌的超低攝影角度之下、俏皮上演。

  

昔日電影,今天在大螢幕上面看起來依然有趣,或可該歸功於小津拍攝了大量的當時的日本住商空間,他們在又低又穩的耐看鏡頭裡面,顯得如此有味道。除了硬體文化的影像保留之外,就連色色的中年老頭之間在色色的聊天時刻都有散發著淡淡軟體道德美感,所以即便電影內容講的是家庭瑣事和婚嫁常倫,也自有趣味存在。

看別人那本家庭經總是比較好念,甚至覺得他們的亂忙瞎湊合是有點好笑的,但一旦對照起自身家裡的狀況,我們常常赫然驚覺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子女在第一時間上總難接受單身的父親或母親另覓伴侶,但卻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常伴長輩左右。

 

道德倫理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或許大家胸中的那把尺都長短不一、各自表述,但像小津安二郎把尋常日本社會家庭觀念對照在他那近乎潔癖似的親子關係故事上時,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樣莫名堅持不願再婚的長輩,種種人物的種種克制,成就了小津「豆腐家庭劇」裡的粹然美感。事實上,小津本人終身未婚,他是劇中不願接受婚事的長輩、同樣又是片裡為長輩不婚的子女。所以對小津而言,像是《秋日和》或是其他作品的故事,至少最後孩子還是都結婚去了,這已經是他與日本社會價值觀妥協的最大尺度了吧?

這種美感美是美,但若如果人人都像小津這樣(不婚不嫁不另新建立家庭),日本人真的會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