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

【影評】《最後的命》(EMBERS)

揭發性愛與暴力的日本社會隱性病徵

【影評】《最後的命》(EMBERS)  文學故事翻拍的電影,像是一場聲音影像的延伸閱讀。

電影《最後的命》翻拍自知名芥川賞得獎短篇小說「泥土裡的孩子」,故事描述一名日本男子,桂人,他在小學時曾與同伴,冴木,一起目擊到了遊民強姦女人的暴行、甚至被大人強迫參與羞辱女體,從此在心裡留下了陰影。隨著長大、桂人產生了有性需求的罪惡感,他不禁墮入自我厭惡的深淵。

【影評】《最後的命》(EMBERS)  

然而好友冴木更為複雜,冴木不若桂人無法將性愛當作享受,反之,他常在心裡幻想著強暴女性的快感,一次冴木忍不住強行壓制女同學卻被桂人當場逮到,羞愧罪惡之餘他也從此邁向暴力性愛人生的無間地獄裡去。

【影評】《最後的命》(EMBERS)  

儘管桂人害怕與女人接觸,但他卻仍愛上了高中同學,香里。然而香里先與冴木相戀,桂人只能默默藏愛。多年以後,說不出香里究竟是受到冴木的性愛暴力影響、或是家裡虎媽的高壓管教,精神狀況變差,於是住進了療養院。

【影評】《最後的命》(EMBERS)   

《最後的命》在女主角香里出現之後總讓人不時聯想起《挪威的森林》的直子,一縷受困於自己複雜思緒裡的靈魂、無法自我控制。後來,香里的確是愛上了桂人、但卻又無法被桂人所拯救,一如《挪威的森林》的直子。而男主角桂人就像《挪威的森林》裡的渡邊徹,狀似不斷地漫步在城市街頭巷弄之中、找尋著和自己玩著躲貓貓的女友,但實則是到處找不到自己那一顆飄忽無力著根的心。

 【影評】《最後的命》(EMBERS)  

你的人生經驗將會徹底影響你的成人行為,但那或許還是取決於你自身的「選擇」。桂人和冴木一起看見強暴現場,但一個變成對性愛戒慎恐懼之人「好人」、一個卻變成對暴力之性食髓知味的「惡人」,兩人同樣都背負著童年沈重的陰暗經驗,卻還是各自長大成為兩個形象大異之人。正如片頭所提的馬丁路德名言『對吾等而言最深刻的事物,往往藏在其相反表象之下,生在死裡,義在罪裡,強在弱裡。』任何靈魂的善惡愛慾,都在一體兩面及其內外之中,無限翻轉,但看他想以哪一個面向示人。

【影評】《最後的命》(EMBERS)  

本片亦讓人想到《共食家族》裡那個執迷性愛暴力的父親,是怎樣地影響了兒子尷尬難熬的青春期,以及《再見溪谷》裡頭以SM互相餵養的性愛男女顯見在日本高壓社會當中,以性愛與暴力為宣洩之道的隱性病徵特別多,大家最終以文學作為出口,根本是把最低俗的動物獸性昇華成為高檔文明的精神理解,這件事情本身奇怪至極,然卻有那麼多人樂此不疲、見怪不怪。

【影評】《最後的命》(EMBERS)   

喜歡犯罪心理學、以及對於自身內心揮之不去的S性傾向者(例如格雷先生),想都會是適合觀賞《最後的命》的觀眾。重點是男主角柳樂優彌所演的電影本來就應該一看,他是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外型酷似我們台灣演員藍正龍+彭于晏,同樣都有一雙美得要死的眼睛,演技超級一流,把日本年輕男人承載高度壓力與企圖融入社會、符合社會期許的庸碌人生詮釋得適切且有感,能把平凡的人物演得這麼入骨,就是他演技功力的最佳證明。

 

【影評】《最後的命》(EMBERS)   

  • 2016-06-05 於 12:54:31

    我稍微查了一下,這部電影並不是翻拍自「泥土中的小孩」,而是翻拍自同名小說「最後的命」,日本的網站也都是寫芥川賞得獎作家,而不是寫這部是得到芥川賞的小說,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介紹會是寫“泥土中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