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恐龍尤物》The DUFF、《女孩愛愛日記》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恐龍變辣妹


#恐龍尤物 #女孩愛愛日記 #The DUFF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在觀看美國新片《恐龍尤物》(The DUFF)之前,我才在台北電影節欣賞了《女孩愛愛日記》(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同樣都是從小說翻拍改編的電影,同樣是描述著青少女面對世界的人際關係困境與渴愛的尷尬少女心,相較於勁爆限制級的《女孩愛愛日記》,《恐龍尤物》的語彙通俗劇情是走有趣可愛路線。


《恐龍尤物》女主角畢安卡
    
《女孩愛愛日記》女主角米妮

小隻肉多、大眼圓臉、聰明古靈精怪但就是沒有女人味的形象描述幾乎是萬年不敗的典型怪咖模樣範本,在她們周遭總是有美得不像話的人在提醒著「自己是恐龍」的不爭事實,偏偏她們又與與美女關係友好而不宜撕破臉,這漸漸讓恐龍妹的鬱悶無處可抒發,久了心就病了。病症輕微者有如《恐龍尤物》的女主角畢安卡,她正面積極當自強並努力實行野豬妹大改造;而過度壓抑者會像《女孩愛愛日記》十五歲少女米妮那樣,沈溺於秘密性愛藉此來感受自我存在與被需要感,說實在的一點都不奇怪。


《恐龍尤物》女主角畢安卡與兩位美女閨密
 
《女孩愛愛日記》女主角米妮與美女閨密

唯於女性意識奮舉的潮流之中,《恐龍尤物》這種看似一位聰明女孩即將拋棄掉社會審美價值觀枷鎖、最後卻又甘願自己走入牢籠學習適應社會、甚至反過來稱王的電影結局,雖然逆轉勝的勵志意味滿滿卻不免讓人苦笑主人翁前功盡棄白忙一場(只有改變自己沒有改變社會的無奈),但看著她在最後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的時刻,我其實還是很為畢安卡感到高興的(尤其當《恐龍尤物》男主角,《閃電俠》羅比艾梅爾左看右看越看越像阿湯哥青少年版本的時候)。

  

相對之下,《女孩愛愛日記》的結局顯得較為寂寞也較為寫實,但卻是具有真正自強不需把自己的價值高寡交由誰人手上打分數的啟示意味的。

兩位女孩都剛好擁有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對她們的影響有時正面有時負面,但至少母女關係不論搞得多糟到最後總得、也總會修復。

 

縱然《女孩愛愛日記》的女主角米妮是15歲(比《恐龍尤物》17歲的畢安卡還要年輕卻還要縱慾),反而是較適合給思想成熟的成年人觀賞的,這片甚至能反過來讓一個15歲女孩來教已經成年的大家一些關於生命的複雜道理,例如操控身體慾望的自主性與愛情、甚至經濟之間的非必然關係,例如大人的作為有時遠不及小孩的懂事,一個靈魂的空虛或充實、幼稚或成熟,有時是和實際年歲無關的。

 

至於《恐龍尤物》具備著台灣對於美式校園奇妙想像的描述,帶有一點點微型社會觀察的趣味、以及校園版的醜小鴨變天鵝的療癒性功效,不論電影本身有沒有刻意故意要吸收大部分自覺為怪咖的觀眾意圖,但老實說,許給大家一個怪咖也能出頭天的美好美夢,也是功德一件不是嗎?

  

《恐龍尤物》和《女孩愛愛日記》之間,有著商業電影和影展電影之間最遙遠的距離。

然而我羨慕《恐龍尤物》畢安卡的自信以及喜愛《女孩愛愛日記》米妮的自在。這兩個女孩對我來說是有同樣意義存在的,那就是她們總不斷勇於思考著如何使用各種方法解決當下人生困境,她們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無論如何都是我思故我在故我美的棒女孩兒。

 

《恐龍尤物》(The DUFF)
影片年份:2015
出品國:USA
出品:CBS Films, Vast Entertainment
發行商:甲上娛樂
語言:Englush
導演:亞里桑多
編劇: Josh A. Cagan、可荻.凱普琳潔
演員:梅惠特曼、羅比艾梅爾、貝拉松恩
片長:101分

上映日期:201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