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影展 #台灣首映 # Stonewall #石牆風暴
因緣際會、前往酷兒影展看了開幕片《石牆風暴》,對這一場具歷史性意義的同志運動始末有了故事性的體會與感觸。電影媒材的功能有時就跟童話書或者是誇張的路邊說書沒有兩樣,只要色彩夠華麗、鋪陳夠起伏,那麼聽故事的人何妨享受一下這番熱鬧式的開場?
當然電影是有一種魔幻寫實的講故事方式,但《石牆風暴》不能算在那一掛裡。畢竟對於一件還需要被認真對待的歷史事件,想要華麗地妝點它就必須用對方法。
石牆暴動是發生美國1969年6月28日美國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石牆酒吧一場突發的示威衝突,
亦是美國甚至全球反抗政府迫害與歧視性別弱勢運動的開端,可以視為同性戀運動的觸發與濫觴。
而電影《石牆風暴》以一個來自印第安納州保守小城的白淨男兒、又是即將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的「丹尼」為主角,劇情舖成充滿故事性,但對有色人種及性產業工作者在片中角色的形塑卻充滿了偏見,試圖還原警察查緝酒吧原因的劇情也有替當時政府漂白之嫌。帥氣奶油的主角確實讓整部《石牆風暴》看起來賞心悅目,但對人生相對艱困的有色人種同志描述實在是刻板得讓人感到憤怒。尤其當電影敘述白人菁英透過政治替同志平權努力,又讓白人主角丟出暴動的第一塊磚頭時(一般認為應該是一位黑人的變裝皇后),彷彿同性戀運動的功勞都是偉大白人。
人類文明的殘酷本質,就是「歧視無所不在」。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白人為了讓自己的演講不要帶有歧視意味,先找了女權者、同志和黑人一起來聽,結果這三者唯一共同愛聽的交集卻是白人歧視黃種人的笑話。
《石牆風暴》是一部犯了歧視毛病的反歧視電影,它唯一的看點是至少還有讓觀眾看到了無名英雄的一時蠻莽有時遠比知識份子對寧靜革命的醞釀多時還要來得有用有力。當我看著男主角的前男友看到同志開始暴動、站在旁邊看並脫口說出『他們會害我們努力了好久的爭權進程退步好幾年!』時,不禁笑了。因為就是這一場暴動、讓同志平權運動有效有速地開始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