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演戲卻五年沒拍長劇的楊丞琳這一次遇上了心儀編劇徐譽庭(《赴宴》、《光陰的故事》、《我可能不會愛你》等),製作團隊又是王小棣所主持的植劇場(她並與黃天仁一起導了這齣第二棒的《荼蘼》 Life Plan A and B)電視劇,這使得突然接戲變超嚴格的她突然又輕易接了《荼蘼》來演(據說為此台產電視劇,楊還推掉上億價值的大陸戲約),一切都是因為太喜歡這劇本。
到底是什麼樣的劇本,會讓楊丞琳這麼喜歡?
傳奇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在1991年的作品《雙面薇若妮卡》中,主角是波蘭和法國的兩個女孩,電影中這兩人長相一樣、也都叫做薇若妮卡,但她們一個堅持唱歌夢、一個放棄,不同的抉擇為她們帶來不同的人生。基本上《荼蘼》(也可叫做two me)也是如此。劇中,楊丞琳所飾演的角色名字叫做鄭如薇(正如薇若妮卡的意思),雖然劇中只有一個鄭如薇,但楊丞琳覺得自己就像是在演兩個角色,因為鄭如薇人生也面臨了兩個重大抉擇,《荼蘼》就是把這兩種選擇會帶來怎樣結果的故事過程,各自演一遍給你看。一個鄭如薇,兩個不同的人生,正如台版雙面薇若妮卡。
正如薇若妮卡、卻又不是薇若妮卡,因為不同的時代與地域就會產生不同的故事,但類似的概念可以發生在法國與波蘭兩地、也可以發生在大陸和台灣兩地。《荼蘼》裡,鄭如薇人生裡有一個理想的方案A就是去上海拼事業,但也有一個為了愛情放棄一切的方案B。
其實事業與愛情之間,選誰本來就是沒有對錯,各自心甘情願就好,但《荼蘼》在讓鄭如薇做了選擇以後立馬不停蹄地讓時間推著鄭如薇的生活一直往前進。於是觀眾可以馬上看到選擇事業的她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又同時看見選擇愛情的她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這很有趣,因為在處於真實世界的我們每回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可能得用一年、五年或十年才能得到那個做完決定之後的答案。再者,為了讓你看見鄭如薇的這兩種人生會有多麼大不同?在編劇上刻意讓鄭如薇走上兩個頗極端的路子,一是方案A,前進上海,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女強人的樣子;另一則是方案B,留在台灣,默默努力做一個(準)好媳婦。
在方案A中,《荼蘼》出現了現下台灣電視劇裡少見較為仔細刻畫職場事件與生活被融嵌在一起的樣子,概抵大家說有事業沒感情生活(或生活品質)就是這麼一回事,第二集並且還透過一場簡單的事件,讓我們看見危機是轉機的道理(並還呼應著近年來曾發生過的台灣食安問題與大公司危機處理方式的其他可能性),有效率地呈現了職場環境也迅速交代了遠距離對感情關係的傷害力,而非只是一味地讓鄭如薇外派到陌生城市工作時無止境地在失落情緒的漩渦中沈溺。
方案B則是鄭如薇為了照顧男友的父親而辭職,住進男友家卻又沒名份,準婆婆與準小姑的自私、準丈夫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疲累以對,對照著鄭如薇提飽活力無私付出,都在在顯得這女孩的委屈。在我們看來,方案B不是正常人會選的,編劇其實知道現在沒有多少女人敢選方案B,但放眼望去台灣卻確實存在著數不清的這樣的鄭如薇(可能你的婆婆媽媽或姊妹就是),所以便安排了謝盈萱所飾演的張姐一角來和鄭如薇作伴。那樣的人生也可能會有幸福,畢竟女孩們可能都曾嚮往或追求過這樣的幸福,或者說我們總是希望這樣的她們能夠幸福。
你認為只剩自己、只依賴自己的方案A人生比較容易幸福?還是為大局甘做螺絲丁的方案B比較踏實?《荼蘼》前兩集提供了觀眾一個「人生的選擇題要怎麼選?」的懸念,在楊丞琳越漸收放自如的演技、越來越去性格化的角色臉孔裡,很多我們被混亂生活逐漸掩蓋過去的初心都重新被提取出來,彷若端出一盤透析過的人生風景,清楚刻畫下不論選哪一邊、每一邊都各自會有的苦澀與美麗。
像植劇場這樣十集以內的電視劇或許是台灣電視劇在捉襟見肘的環境預算下的一種解答方式,他可以比十到二三十集的日韓劇還質精有效率地說完一個動人的故事,並同時擁有電視劇醞釀劇情的蟄伏性與後座爆發力,我彷彿已經可以看見今年植劇場的種子將會在明年的金鐘獎會全面性地開花綻放,屆時極有可能會發生金鐘各大獎項都是植劇場自己打自己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