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與《鳥人》…
THE ARTI : THE ADVENTURE BEGINS
在我念建築的時候,常常覺得一棟房子造價不便宜,況且充滿設計感、能成為特殊的地標建築物自是更貴,但一旦你成為經典,可能就永流傳在報章雜誌與書物裡,引來仰慕者陸續前來朝聖更是不用多說。
但開始接觸電影之後,我發現電影更貴。
對於經典電影作品,我們還可在自己的所在地觀賞、甚至買回家蒐藏起來。
所以,儘管歌德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我覺得電影更接近「流動的建築」字面上的意義。電影體現的是另一個我們不在場的時空,我們一動也不用動,就能徜徉在畫面裡動態的那個地方。
看《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的時候,想到了很多事。除了以往所看過的各種好看的電影如《鋼鐵擂台》、《風之谷》、《鋼鐵人》、《魔戒》、《阿凡達》、《賽德克巴萊》等視覺與劇情片段畫面記憶湧上心頭之外,我不免也替這部技術如此到位劇情卻稍嫌薄弱的精緻電影惋惜。尤其在看到片尾製作花絮種種影片,伴隨著A-Lin的歌聲所呈現出來的東西可是和廿年前成龍電影的NG片段一樣熱血的幕後片段啊!我雖非布袋戲迷但熱愛任何一種型式的台灣文化,小時候也擁有過一兩隻兩呎高有的布袋戲偶,《奇人密碼》的偶工之精緻、造型之華麗,電影可謂要美角有美角、要場景有場景、要CG有CG,獨獨就是國語配音之下的劇情推演,雖然有時還能夠觸動我心,但有時卻讓我覺得蠻有距離的。
(國語配音一開始聽很不習慣,但後來蕭煌奇讓我還蠻喜歡的,至於黃文擇出場時間未免太少)
描述一對感情深厚的兄妹,為了追尋與洗刷父親遺志與罪名,從中原前往西域冒險的《奇人密碼》,對學齡觀眾來說劇情或許夠用,但對於期待更多的影迷而言則是難免失落(不知道忠實布袋戲迷覺得這樣的故事夠好看嗎?)。
以前在宜蘭的事務所實習工作的時候,我最喜歡的台灣建築師黃聲遠邀請外國建築人來台交流,共同討論一個很微妙的議題,即「地域化就是國際化」,如今把這個題目放在《奇人密碼》上面特別讓我有所感觸。在大家一股腦兒企圖追求國際化規格、國際化劇情、國際化市場的時候,是不是忘記了,有些具有地域文化能量的東西(或說商品),其實最應該要極盡地域特色之能事,如此才更有機會躍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布袋戲在台灣歷經五代的演化,早就充分地域化了,如果《奇人密碼》能稍微賣弄一下台灣人對於布袋戲的既有有趣刻板印象,大中小size的戲偶全數出來大亂鬥、最好連經典布袋戲人物都給它在電影裡面路過一下,那不是很熱鬧嗎?
好啦,但我講成這樣問題一樣是要回到劇本面:台灣真的需要劇本人才,而打算拍電影的各行各業人士來電影圈參一腳,非常好,但請記得先找好、找到好的編劇團隊。否則就是萬事俱備、只欠編劇了。
《奇人》與《鳥人》相差遠嗎?
昨天奧斯卡把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影片都頒給《鳥人》了,編劇就是站在這個看起來不重要但事實上最關鍵的位置。
奧斯卡做了最即時的啟示,台灣人不知道看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