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築巢人》、《茱麗葉》導演沈可尚執導的紀錄片《幸福定格》,看在地方媽媽如我的眼裡其實並不是一齣多可怕的愛情恐怖片,反而比較類似是一部療癒電影、更像是一堂婚姻危機互助會交流課(就是一對一對夫妻圍圈圈坐在一起,然後在沈可尚老師的引導帶領之下透過數落對方的不是而打開彼此的心結、並藉由聽到別人的故事讓自己釋懷解脫)。若像是《誰先愛上他的》裡劉三蓮一樣嫌棄心理諮商課程貴,那麼一堂才一張電影票錢的《幸福定格》或許是你最好的選擇。
作為觀眾,不論一個人看電影的年資深淺、涉獵守備範圍有多廣?有一件事情總是變不了的:即我們總是希望能透過電影,幫自己印證一些理想性的什麼、或透過電影給予我們一些生活與生命的力量。這其實很奇怪(但我們永遠不願意承認):電影是虛幻的東西,但我們老想當真(想當真的通常都是劇情片)。好了,但當貼近真實的紀錄片拍出來了,我們看了,卻又常常會因為真實到血淋淋而內心希望自己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沈可尚導演的新片《幸福定格》大概就是屬於後者的那種不可逼視。但幸好,這齣電影裡面的所有案例對一般觀眾而言都是陌生的夫妻。這部電影若是由賈靜雯與修杰楷、梁朝偉和劉嘉玲,或者大S徐熙媛和汪小菲這種陣容來演,我相信沈可尚導演拍出來的東西恐怕也不會有什麼不同,但因為那些銀色夫妻大家都認識所以驚嚇指數會變高就是。
之所以認為名人也好、陌生人也罷,拍出來的影片不會不同,是因為沈可尚導演把《幸福定格》從一部「華人婚紗文化觀察」這種題意絢麗的紀錄片返璞歸真變回純粹的「夫妻對話」紀錄片。既然是夫妻對話,那就跟《親愛的·客棧》、《我們結婚了》、甚至是《媽媽是超人》和《爸爸去哪兒》這種綜藝節目一樣,只不過明星藝人他們選擇端到觀眾面前的都是美好有趣的婚姻/家庭生活切片,而《幸福定格》這齣真人秀所挑揀出來的,是明星藝人甚至連一般人或恐都不願意讓外人看見的私密視角切片。所以《幸福定格》看來特別怵目驚心,但其實更顯真誠。
《幸福定格》第一對登場的夫妻是大陸夫妻,尤其是這一對夫婦,讓我看見沈可尚導演用了比《築巢人》更介入與循循善誘的訪談方式,似乎是因為不懂而更想問清楚中國大陸年輕世代的婚戀方式為何如此理所當然到毫無戲劇成分可言?那些我們以為一定會存在的「確定交往的定情日」和「為什麼想跟對方結婚」的問題都沒有答案,就像《後來的我們》裡的他們最後為何分手?其實都不用去解釋,事情就是會那麼發生。原來當文明進入婚姻自主時代,很多人從戀愛到婚姻的宿命性仍濃得化不開。
一開始我很擔心沈可尚導演會不會在《幸福定格》裡通篇一直問?總覺得那其實是不是也是一種楊力州化?但後來受訪者變成台灣人,導演最後就任由夫妻們在那邊聊了。除了第一段的大陸夫妻之外,整部《幸福定格》幾乎是聚焦在每對夫妻「最受不了對方什麼」和「最欣賞對方什麼」的題目上。有些夫妻的答案可以很明確、也很具說服力,然有些夫妻的答案則出乎意料的是很芝麻綠豆的事情。但最令我驚訝的其實是不論夫妻的對談主題牽扯到的是愛、是性、是家庭、是生活瑣事、是小孩或者是婆媳,台灣女生都是那個比較願意嘗試表達的一方。台灣男人則都顯得謙遜(說難聽一點就是沒有表達能力),回應的語言通常都只限於語助詞,尤其觸碰到的議題較敏感之際。真不懂大家花那麼多時間在爭論學校要不要調整性教育內容是何必?多安排一些訓練孩子自主思考而且可以幫助大家長大後至少能做出基本表達的課程不是比較實際嗎?就算是多一些《幸福路上》的那種「說話課」也好。
《幸福定格》看似是擷取了七八對夫妻婚姻生命中的幾個片段的案例合輯,但他們所代表的,其實也是每一對夫妻在婚姻生活進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各個階段思維。從在不在一起?結婚要拍多少婚紗?婚宴感人與否?要不要生小孩?彼此的父母該怎麼照顧?乃至於回顧共同婚姻裡的重大事件或變故… 從他們身上多少都能看見一種似乎是超越階級與年齡的生命共通性。即便你不是教授、不是老闆、不是藝術領域業者,從他們的對話中某個瞬間還是能讓你感覺到心有戚戚,感覺到「啊,原來這世界不只是我掉進了那樣的婚姻困境」。於是,他們給不給答案、給不給結局?一切都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得到了一份釋懷,重要的是看完電影的你有沒有找到想要讓幸福定格的那個吉光片羽?然後讓自己的婚姻生活繼續有以為繼下去。
延伸閱讀
還有一篇《幸福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