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16年,國寶級楊麗花歌仔戲再度在台視推出新戲《忠孝節義》。楊麗花歌仔戲是很多人在牙牙學語時、初初感受到台語歌謠之美的啟蒙。那份全家一起吃晚餐配電視歌仔戲的溫馨時光也是我成長過程中闔家歡融的珍貴記憶之一。以前從《薛丁山與樊梨花》看到《洛神》,從陪爸媽看歌仔戲到後來變成陪阿公阿嬤看歌仔戲,到現在阿公阿嬤都離開了,一度沒有意識到生活中再無輕易就可觸及的台語環境。可當時沒想到的是,有一天,我可以打開電視機讓孩子陪我看楊麗花歌仔戲《忠孝節義》,目的除了重溫美好時光之外,更多的是趁機教孩子學台語。
《忠孝節義》全劇四季,四季的單元主題是萬古流芳(忠)、孝感動天(孝)、斷機教子(節)、路遙知馬力(義)。全劇故事以春秋時期晉國戰神趙朔(陳亞蘭飾)一家為核心視角敘事,楊麗花阿姨飾演的是神醫程嬰。可以預期的是春秋歷史那段「下宮之難」與「趙氏孤兒」的戲碼將再度被搬上檯面。而在戲劇推進的過程之中更多的是台語之美的展現。
在觀賞《忠孝節義》第一季第一集的洗禮之下,我突然自覺自身台語文能力進階了一級。好久沒有在如此精實豐富的環境中領略閩南語的盛大文學力,諸多俗語乃至台語成語霹靂啪拉地朝像觀眾的眼睛耳朵襲來,一方面是措手不及地意欲學習,更多的是觀賞台式歌舞那份難以名狀的過癮。除了一句一句的台語成語教學之外,楊麗花更在首集診脈治病的戲碼裡唱出一曲「中藥治病歌」,點名出各款中藥如茯苓、黃精、山藥等藥方,有趣之外更是彰顯了人設與兼帶中藥的科普教學作用。
沒有什麼是比把閩南語用唱給你聽的方式還要迷人了。在幾首熟悉的曲調裡置換上韻腳各別的歌詞,讓學台語這件事變得更加容易。以往聽很多人說自己是因為喜歡聽英文歌而學好英文時還嗤之以鼻覺得怎可能若此輕鬆?如今看著《忠孝節義》,回想一下,我自己好像也是在聽歌仔戲的成長環境中學會台語的,歌仔戲文化影響力不容小覷。這齣劇也是現在線上,唯一拼了命似地在宣揚台語文學性與顯露台語言文化資產可貴性的電視劇。
其實在《忠孝節義》片頭初揚起「楊麗花歌仔戲」的旋律時,我就渾身抖了一下,像是塵封一陣子的過往回憶突然竄了出來。台灣沒有寶塚但有楊麗花歌仔戲,小女孩時代的我也迷戀過楊麗花、葉青和陳亞蘭等女扮男裝英挺帥氣的樣貌,看她們征戰沙場與談文藝戀情都毫無違和感。
其實在那個民風樸實的年代,以女女演員演出男女之戀的情節,其實有著巨大而不被說破的玄奇化學作用,堪算華語戲劇圈裡耽美劇的先鋒,也是多元愛情審美觀的濫觴。楊麗花曾教導陳亞蘭:「女扮男裝,更應露臉、展現應有的英氣!」這股焉能辨我是雌雄、女扮男裝展現英姿颯爽的戲劇魅力,想來其實與當代有「很漂亮」的肖戰飾演魏嬰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楊麗花歌仔戲在1970年代組成「台視歌仔戲團」、讓歌仔戲開始活躍於當時電視新媒體平台。當時的新媒體,如今已成了傳媒。但現在也只有傳媒能讓楊麗花這樣大師級的戲曲表演者得到應有的舞台規格。在古裝劇的拍攝環境與技術日新月異更迭進步的時代裡,台灣要追趕上並不容易,幸好現在還有大師們能用扎實的歌舞實力去撐、戮力去傳承,加上過往電視版本的歌仔戲總帶有著類舞台的風格形式,竟也成了如今楊麗花歌仔戲新劇為維持下來的懷舊特色。
沒有人敢保證未來還有沒有新的台灣歌仔戲劇可以看,但趁現在還有機會揪爸媽與帶小孩一起看歌仔戲時直須看。台視《忠孝節義》這齣台灣歌仔戲電視劇,自2019年9月24日起、週一到週五晚間八點播出。想要復刻兒時與家人一起歡度晚餐配歌仔戲的童年時光者,敬請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