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到九月十二日,故宮有設慕夏特展,喜歡新藝術裝飾風格的人請把握機會。
慕夏 –
1860年出生於捷克波西米亞地區的慕夏,18歲決定走繪畫之路,29歲學成、以插畫餬口。他起步的比誰都晚,不是嗎?但是後來,他成為新藝術畫家的代表人物。
是一個關於志向晚定、大器晚成的人。
(故宮展場及紀念品商店)
這樣子的簡述,有沒有很激勵人心?XD
慕夏-苦守繪畫18年
18歲時開始了繪畫夢,但學藝過程挺不順的慕夏,就這樣學畫學了10年,前五年師出無門,作的都是偏向於劇場佈置與一些插畫的實務繪畫工程;然後在藝術學院應該要畢業的年紀(25歲)才進藝術學院學畫。後來在29歲出社會以後,慕夏慘澹了好一陣子。他的第一份正職工作算是1891年在他31歲時在寇藍出版社(Armand Colin)的插圖工作。1894年的有一天,他在另一家出版社協助印刷時,天外飛來一筆急件、要求幫忙設計繪製海報,然而設計師們都放年假去了。慕夏於是就幫忙畫了。隨即,海報爆紅,慕夏也紅了。
海報是天后級女星莎拉所演的新戲《吉絲夢妲》要用作宣傳的海報。
當時海報非常受歡迎、詢問度高,索取人數眾多,可說是一張難求。甚至會有民眾賄賂張貼工人以求得一張海報、或趁半夜時偷偷撕走海報。慕夏在1980年就畫過女星莎拉的素描,可以說是早就熟悉,再者,若你看過慕夏的「裝飾資料庫」(這也是此次展覽裡頭最值回票價的部分—你可以看見一個人成功背後的努力),你就不難了解:這位藝術家已經準備許久了,準備好了,就等上天安排幾個機會給他。而他,把握住機會了。
於此之前,有18年,他一直努力經營繪畫,追求著自己的夢想。
波西米亞風VS. 慕夏風
1894因畫《吉絲夢妲》而紅,不但和女星莎拉簽約、要長期合作,他還在1895年參加一百沙龍(巴黎象徵主意團體)。在沙龍辦畫展時,他的作品數量很多,是個認真作畫的藝術家。慕夏來自波西米亞,那時法國的「波西米亞主義」已經發展一百年,理論堪稱完熟,倒是沒個具體的視覺象徵。而慕夏,到底是否是因為搭上了「波西米亞主義論述講了半天卻苦無形象之依」的風潮,以致於這位來自波西米亞的畫家作品,在法國後來談到「波西米亞象徵」時,很容易就將之拈來相提並論?不得而知。總之,那時代適逢象徵派崛起之際,這位來自東歐波西米亞地區的慕夏,作品涵帶著東歐民族風、又具神祕氣息,於是自然而然就成為巴黎談論「波西米亞式、民族風、文思感、自然唯美」等關鍵字眼時、必會提及的藝術家。
「波希米亞」一詞,現已廣泛地被認為是對文藝的(吉卜賽)人的描述,不論說哪種語言,不論居哪個城市…一個波希米亞人,便是一個藝術家或知識份子,有意無意地,在生活上和藝術裡脫離世俗常規。《西敏評論》(Westminster Review)), 1862
對照上述,你將會毫不意外為何慕夏的作品被稱富涵bohemian style了,他的畫,一直不斷地給人那樣的象徵意涵哪。
所以,其實並不用問「是該說波西米亞風的慕夏、還是該說慕夏的波西米亞風?」這問題,因為這跟問「雞生蛋或者蛋生雞?」一樣令人難以回答。
而時序演變至今,在當代流行語彙的波西米亞,其實已偏向流行時尚穿著面向,已無關乎東歐波西米亞那個地方甚至是吉普賽(至少我在捷克真的沒這種視覺印象)、也與波西米亞主義無關。當代的波西米亞風,是形容那些從吉普賽族或頹廢派文化藝術者給人的鮮明視覺印象中衍生蛻變而成的一種造型風格,企圖表達滿檔的浪漫情懷、民俗感和自由不拘。只是奇妙的是,這麼說來,慕夏當初的服裝設計與造型圖像若作為參考圖依然派得上用場。
繆思女神VS. 伯樂
女星莎拉˙貝恩哈德,父不詳。嬌美優雅高傲又獨樹一格的魅力,在巴黎戲劇社交圈都,這位戲劇女星,最適合存在在慕夏筆下所畫的那些個既唯美又神祕的女子圖中。若沒有莎拉,恐怕慕夏的人物圖再漂亮、也找不到適合代言的人,來表達那樣不馴卻又夢幻唯美的靈魂了。慕夏為莎拉繪製海報、廣作宣傳,而莎拉本身就是驗證慕夏作品那極具空靈美感又有個性的活動招牌。而在這之前,是莎拉當著開啟了慕夏的新藝術之路;而慕夏則也幫助莎拉、將之推往巴黎的「戲劇女神」之地位。
莎拉˙貝恩哈德
後來慕夏雖也有與別的女星合作製作戲劇相關視覺設計,但一方面理念不同、又對方總希望慕夏可以再創為莎拉繪畫時的氣氛風格、但新藝術後來也退流行……總總合作的不愉快,對照當初慕夏與莎拉的互相知遇的情境,都顯得莎拉與慕夏的相遇,是一場傳奇。
莎拉˙貝恩哈德的女神形象
顛峰VS.自己
在這之前,其廣為人知的海報與插圖受歡迎的程度,幾乎是到了大家都認為美且喜歡的鄉愿地步。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慕夏非常受歡迎,是他的人生顛峰。自此之後、他不再只是個畫家,巴黎稱呼他為藝術家。他除了涉入戲劇展場設計之外,也設計了珠寶、香水瓶以及餅乾糖果香煙的包裝。
慕夏從此在藝術與商業圈裡悠遊不墜。此時的慕夏,時屆不惑之年。不惑年歲,他的心中也默默地為自己下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有了構思歷史畫「斯拉夫史詩」系列的想法。起因可能是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之時,他接了大量的工作,那些工作都不是祖國給的,但那些業主卻不斷地希望他以他特有的異國風格來創作,促使慕夏不斷底思考關於那波西米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斯拉夫史詩)
「斯拉夫史詩」在20世紀初,算是已過時半百年的歷史畫風格,是純藝術,與商業無關。作這樣的繪畫工程,對慕夏本人來說,一點好處也沒有。但慕夏在旅居巴黎甚至美國之後,人生經驗不斷地拉他往「回歸往祖國之處奉獻」的那一條路走。
1912年,慕夏畫下「斯拉夫史詩」(The Slav Epic)的第一件油畫素描,1928年完成,花了16年去作這件工作,更別說他早在動手之前,構思此系列已經想了12年之久。
(斯拉夫史詩)
讓我不禁想到今年九月要上映的《賽德克.巴萊》,魏德聖導演為此也魂牽夢縈了12年的光景……只能說,人真是因夢想而偉大!
慕夏苦守繪畫18年,換來的是眾星拱月般地人生成功風景;然而這次醞釀28年的「斯拉夫史詩」,並沒有為他換來再一次的掌聲響起。擁有新藝術風格藝術家頭銜的慕夏,在新藝術稍稍退流行之際、又跑去畫歷史畫,不但讓一般藝術家錯愕、也讓尚還喜歡他新藝術風畫作的一般民眾更為失望。「斯拉夫史詩」完成之後,慕夏將之捐給布拉格市政府,但是藝術界與政府當局的反應相當冷淡,展過之後,就被收起、束之高閣。
後來,慕夏竟還越挫越勇、又計畫了個「人類三部曲」(〈理性時代〉(The Age of Reason)、〈智慧時代〉(The Age of Wisdom)、〈大愛時代〉(The Age of Love)的畫作。
理性時代(The Age of Reason)、智慧時代(The Age of Wisdom)、大愛時代(The Age of Love)
慕夏甚至也有為教堂貢獻了一幅花窗作品。
(被丟在角落半百年後的斯拉夫史詩系列,後來重見天日。 / 教堂花窗)
可以看見慕夏的人生,總體來說就是充滿愛與熱忱。首先是對於視覺美感的愛,所以他學繪畫;然後因著他對於人體之美的慕戀、進一步推他往新藝術之路的顛峰前進;爾後,慕夏思考起國族文化,所以動手畫了「斯拉夫史詩」系列;最後,他更將大愛推至關懷全人類的發展,所以想畫「人類三部曲」。他的愛與熱忱,隨著年紀漸長,也繼續滋長,且寬廣。
想起來,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啊。
或許他最厲害的畢竟還是唯美的人物畫。但是那些歷史敘事畫,完整了慕夏生而為人的一輩子美的過程。受歡迎的畫作讓人感覺視覺之美;歷史畫則教人懂得人心之美。
成過名、享過利、圓過夢的人生,夫復何求?
—
蜜月記行03-慕夏,新藝術人生 (還有寫蜜月時也提到了的慕夏小花文)https://cheercut.com/2011-06-09-39/
展覽花絮
(故宮展覽看板以及簡介)
(廣告看板之色老頭示範以及擠女神背上似痘痘之突出物XD)
(不免拜了一些周邊…Orz 以可蒐藏之鐵盒為主/展覽導覽書)
(上次在捷克拜的撲克排部分幾張)
Rhymer
2011-06-21 於 01:09:26寫得真好! 尤其是 Mucha 的「裝飾資料庫」那段, 成功背後的努力與心血令人敬佩.
這讓我想到同是捷克的音樂家 Dvorak, 學習音樂之路並不順遂, 得不到家裡的支持, 靠著在咖啡廳演奏勉強過活, 但是他沒有放棄, 一點一滴的學習作曲的技巧, 從十八歲一直到熬了十一年, 他的作品終於受到肯定. 三十四歲那年更得到 Brahms 得讚賞, 大力推荐他的作品. 他創作的斯拉夫舞曲 (Slavonic Dances) 大受歡迎. 誰能忍受十多年窮苦潦倒, 仍勤奮學習不改其志? 欣賞他的作品, 每每讓我感動不已.
版主回覆:(06/22/2011 08:35:12 AM)
謝謝推薦,你一講我突然覺得自己很沒有音樂素養… Orz
入門適用嗎?XD
最近如何?有好消息可要記得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