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得過金穗獎的李安,在去年金穗 43 頒獎典禮上以一句「希望一代一代電影人能摸到金穗、能實現夢想」 來鼓勵有志於電影創作的新銳新手。 金穗獎為不少台灣導演們鋪岀第一哩路,包括蔡明亮、鍾孟宏、 楊力州、戴立忍、黃信堯與程偉豪。當初的新人, 如今各個都是台灣影壇大將。 是以可想而見未來十年台灣電影的雛形,在今年金穗獎上就看得到。
(真開心能成為 2022 金穗 44 會外賽「影評人獎」評審。既然都把所有影片都來回反覆看過至少三輪了,就趁機記錄下來所有電影觀影心得吧。)
民國 67 年創辦的金穗獎邁入第 44 屆, 從今年入圍片中可看見創作者在類型影片上的打磨越來越有模有樣。 驚悚片型與市場對接度高,當作履歷作品集是摸蛤兼洗褲、 也可見得台灣創作者與觀眾對話的態度變得積極。《獸徑》 以一顆看不見野獸卻深扣人心的探索鏡頭作為懸念決勝點;《 暗夜計程車》沒讓走夜路的人碰到鬼,而是碰到人但也是鬼故事;《 爬出棺材板》用活屍喜劇體質顯影出台灣人愛賺死人財的隱晦文化, 地獄梗埋得巧妙;《神明在看》以一鏡到底拍出怪力亂神、 煞有介事也懸念十足;《棄屍》解構了夢境與現實、 也折疊了時間線,喚起觀眾當初看《天能》時的樂趣;《局部放大》 把盲人家裡出現陌生人的恐懼感無限放大, 若加上更多互動情節拍成長片,就是大有可為的商業藝術兼具電影。
台灣動作片是青年創作者不畏挑戰的高難度類別之一。《關係暴力》 把一場被闖空門的主人制伏歹徒戲碼拍得極有可看性;《龔囝》 是繼《陣頭》之後、 把台灣宮廟團練的熱血度與理想性皆做出新詮的作品;《 神奇瓦斯桶》夠瘋也夠狠,是具實驗精神的動作短片。
愛情片《失去》娓娓道來婚姻關係中極度複雜的愛怨交織心境, 柴米油鹽中展現扎實文學力;《命中註定那頭鵝》 以高品質形式再展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優勢, 男女主角可愛到讓觀眾直接戀愛;《藍色毛球》 以失戀少女的居家隔離紀錄象徵生命的重新開始。
成長電影一直是新銳導演們能掌握得最切身、也常拍得最血淚寫實的 片型:《詠晴》把中年男子度過離婚風暴的過程拍得有水有累;《 軟弱的梨》以女孩對母親的咆哮,觸碰到成長的孤獨形狀;《那天, 我媽偷了老師的車》讓少女的憤世嫉俗變得可愛;《秘密的午後》 把台灣男孩們的溫柔拍得動人;《好學生阿強》 批判了體制與師長的庸俗無能, 阿強以後會變成怎樣的大人令人擔憂;《門之後》 聚焦在高敏兒童找出口的心靈旅程, 期作品能為創作者找到更多同路人;《腸躁男孩》 默默拍出男孩一夜長大的尷尬成長日常, 卻也是台灣幾代人的共同成長記憶。
親情電影有著普世共通性, 如何拍出台灣在地感也能被國際觀眾理解則是種功力。《 須菩提的眼淚》講的是不能被諒解的離家父親故事, 吳慷仁演繹多重人格狀態非常吸睛;《看海》 有多屆金穗影后陸弈靜詮釋母愛無限與有限的兩種極致;《姊姊》 細膩道出台灣多代女性在家庭裡的成長陣痛, 不論是親生的非親生的都能感同身受;《六月雨》 則更聚焦在台灣姐弟相愛相殺與相處的和解過程;《歡迎下次光臨》 以喜劇碰觸老人懼怕孤獨死這題, 連便利超商員工都可以成為她的家人。
台灣人的認同問題,如今也面臨到更廣義的自我辯證階段。《入迷》 以一句「我們擁有同一個祖先,只是大家聚集到同一島嶼而已」 就無敵講完台灣種族的多元性;《小地方》 是台生外省人對於失根蘭花無處落地的迷茫焦慮;《懸日與掛月》 以兒童視角直白道出台灣大人們的分裂,在地與外地之爭只是幌子, 功利的歸屬是誰才是真;《夏雪將至》 既描述了在台港人無解的愧憾糾結,也繼續拓寬台灣「新移民」 的族群容受力,包括今屆金穗入圍片《522次斜陽》、《 親愛的奶奶》、《事物的重量》、《Fear of Flying》與《幸福公式》等片也都溢出此意味。
網路科技時代,生命與生活隨之載舟覆舟,陳珊妮以短片《侵密》 回應之;真鬼恐怖不過《鬼媽媽》裏的網路實境秀幕後操作人員, 亦令人莞爾啞然;《假如我是真的假吃》 揭露吃播主把天賦紅利用盡後的慘況一併做放送也惹人心驚;《 小天使》讓人開始懷疑科技來自於人性還是要玩弄人性?
紀錄片的視角觸及範圍甚廣,《雙面曹里歐》 導演從自身原生世界走到光譜另端的異世界勇氣可嘉;《永順永和》 女導演游喬婷好好蹲點好好拍出貨車司機的故事,全然別於去年《 度日》以知識份子深度關照藍領甚至難免獵奇的視角, 平視平實平衡感佳;《下一站》 導演與被攝者一起勇敢觸碰安樂死議題, 戮力發聲的金盛尤其是亞洲不可或缺的臉譜拼圖之一。
學生紀錄片與學生動畫片的入圍導演女性為數過半,與紀錄片組、 動畫片組的入圍女導演比例達 50% 同樣令人振奮。女導演能拍完屢屢被拍失敗的被攝者《未泯》; 女導演能拍出《華燈初上》的紀錄片版本《海與岸》; 女導演能跟著原住民上山打獵拍攝出《還能有獵人嗎》; 女導演還能尾隨動保人士《貓男》、讓觀眾看見男人沈迷於善事志業 中而忽略家庭的寫實面。女導演的視角與拍片能耐是台灣影壇的待墾 礦山。
動畫片部分,《困》、《交戰》與《蟲戲》 都展現出主人翁在面對不可測世界的惶然以及強烈的求生欲;《 島影》以逐格動畫奇幻風格織出對於台灣社會的各種批判;《 蝴蝶果醬》與《河豚》 都力持在高度美學基礎上以自傳療癒成長傷痕、相信也能療癒多數台 灣中產家庭故事裡的女孩;《CRUSH ON》氣勢磅礴令人看見台灣商業動畫甚至真人結合CG電影的希望 ;《你誰》為工商社會時間寶貴的落拍者提供一隅喘息空間;《水中 的女孩》與《這個比較甜》繪出台灣最純真的靈魂與最有容乃大的小 人物包容力,台灣人情味最不能棄守的就是這幾味。
實驗片《事件現場製造》靠低限製作揭露江南案內幕, 既獵奇亦激盪起觀者思辨之慾;《蜃樓記》 以巨量影像素材和魅力氣音的自言自語拼貼出對鬼島半世紀以來的解 讀與詮釋;《犬》是莫子儀主演的台版《如果這世界狗消失了》;《 彼岸》擁有建築競圖動畫中最迷人的空間設計與動線行徑意境水準。
學生實驗片《沒有底座的茶壺》 雙幕影像同步展演觸發觀者強烈的對照興味, 加上字幕更漾出第三層的多方自我對話奇趣;《沒有顏色的光譜》 是行動裝置藝術擬人化後企圖與人類進行溝通的呢喃。
在電影的世界裡,呷大師顧目睭, 呷幼齒是顧精氣神與接軌未來的途徑。
今日金穗,明日金馬。 十年後的台灣電影的模樣就掌握在這些新銳創作者的手上。 若現在就給予掌聲、能夠成為他們勇於大步邁向未來的加速動力, 那麼何樂而不為?
金穗 44 ,Bravo!
(本文為金穗44台中映演據點「中山73」電影院之邀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