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寡婦》作為史嘉蕾喬韓森告別漫威宇宙電影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最終決定以《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之後、《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之前的時空為主場,以此空隙同時補上「黑寡婦身世」故事與「黑寡婦犧牲動機之所以產生」的心路歷程。身兼《黑寡婦》製片之一,史嘉蕾喬韓森對於電影故事走向(劇本)是有話語權的,這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畢竟漫威系列裡多得是試鏡上了一個超棒的角色但只能乖乖按照劇本指示來演的明星演員。若非史嘉蕾喬韓森在此前熬了11年演黑寡婦演到對於這個角色充滿想法、並也拿到了實質的代言身份,世人或許就不會對她認為黑寡婦故事該怎麼說電影該怎麼演的意見都樂見其成。
先說《黑寡婦》史嘉蕾喬韓森演得真好的兩個部分。第一場戲令人驚豔之處在於與「模仿大師」首度正面交鋒,在搞不清楚對方來歷、對方的招式路數又跟自己一模一樣時,娜塔莎當下受到的衝擊很大。暫躲在暗處的她一方面止不住自己頻率失控的呼吸(緊張的肉體)、一方面對自己心戰喊話(剽悍的心靈)說「我火大的時候射得比較準」並準備反擊。這場以動作場面為主戲的被突襲情節,仍騰出篇幅著墨在娜塔莎一度打算歸隱人間、後又被逼著回歸戰場的「重新啟動狀態」,其實是充滿人味的。
另一史嘉蕾喬韓森以演技撼動人心的地方,則更是一場精準描繪女性在面臨「父權與家暴現場」時的恐懼樣貌。在她與「紅屋」大家長德科夫劍拔弩張的當下,得知其實所有武功高強的黑寡婦都因為「被下了暗示」而無法對德科夫施以武力制裁時,情勢一下子逆轉過來,德科夫化身為千百年來典型父權代言人、居高臨下地一個巴掌作勢要打過來,就能讓娜塔莎顫抖害怕閉眼別臉、大氣都不敢喘一下!光這一秒鐘的戲,就不知為世上幾億女性道出了共同的生命經驗和受制於男性暴力以對的恐懼心聲。
史嘉蕾喬韓森演出了這兩個「害怕戲」,在男性視角看來或許沒有什麼,對於女性而言卻極具意義。先不說娜塔莎早就知道自己無法對德科夫下手所以那場害怕被打是演出來的為的是要讓德科夫鬆懈(不只史嘉蕾喬韓森,娜塔莎演技也很好)這一層複雜的心機鋪陳,同一場戲裡更巨大的意義其實是批判了「女打男不應該、男打女不稀奇」的父權社會對女性暴力的禁止和對男性暴力的縱容。這段故事讓黑寡婦演出來實在是大快人心的,因為黑寡婦其實是可以打贏男人的,卻被規定了「打不贏父權」,這其實是很直白、同時帶著宣言式與寓言式的評述。
就說了男人的高潮點和女人的高潮點是不同的,身體和心靈都是。
再來說說《黑寡婦》作為一部漫威超級女英雄獨立電影,為什麼會那麼適合來為女性發聲。首先是《黑寡婦》人設本身就已經點題出了女性處世之道,女間諜身份在 007 裡被描繪的樣子就是性感美麗、以此魅惑與卸下他人堤防心,藉此達成其任務目的。男人超怕這種間諜型女人,為免於這樣的威脅,於是不斷宣導世人:女生就是應該溫良恭儉讓、純真坦承沒心機 …然後你們看看反而造就了什麼?── 當然就是很厲害的女生懂得要偽裝臣服、偽裝溫順、就算能力超越男人也最好偽裝成女得力助手就好,不要僭越。在父權建構出來的遊戲規則世界裡,這早已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生而為女人,是不得不學會演戲的。
是以這個背叛自己組織「紅屋」還負心反滅了栽培自己機構的娜塔莎, 11 年來,就被理所當然地看作是個「摸不清楚其真正心思」、「就算她說出來的事也不一定是真的」、「絕大多時候她就只是目標導向為了達到目的」…觀眾漸漸地也就習慣了不去探究她的感性那一塊。反正都是演出來的。
那麼《黑寡婦》就娓娓道來「一切之所以變成這樣的原因」。
再切題不過了。
一個什麼都沒有,連家人都是戰略考量安排下才有的娜塔莎,意外得到了三年的珍貴幸福家庭生活。她知道那是假的,連聖誕禮物也都是假的,但就是忍不住會當真、出現了想拆禮物的心情。而弄出「假相簿」的媽媽也忍不住就把相簿珍藏了起來。
幾句簡單母女在櫃子旁的聊天,盡現「女人就是會假戲真做的生物」真理。更不用說房裡還有一個大女孩哭著質問假爸爸:「我人生中最好的部分是假的?」三年的假戲,卻換出三個女人 20 年不變的真心。
《黑寡婦》就是一個戲假情真的戲中戲,劇本這樣安排其實很具電影感。
結局再以一輩子都沒有家(連有家時都很清楚那是假的)的娜塔莎頓悟到沒有原生家庭的自己,其實是有(多元成家)家人的,並且有兩個。一個家庭關係修復了,她意識到自己想去修復拯救另一個家(復仇者聯盟),根本媽媽心態(世上只有媽媽這種生物才會不計一切代價也要把家人重新歡聚起來)。形影至此,「黑寡婦」娜塔莎正式登基「復仇者聯盟之母」寶座,沒人比她愛復仇者聯盟愛得更大力也更有行動力。
然而戲看得多的人都知道:家庭和解這種戲碼,至今沒有戲劇可以做到驚天地泣鬼神的高潮迭起,英雄為正義的壯烈犧牲或瘋狂的復仇戲碼才配得上觀眾過癮觀影的期待 ── 但是怎麼辦呢?如果娜塔莎已經死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了、不能再死在《黑寡婦》了?《黑寡婦》命定的痛點在於被各大英雄獨立電影或復仇者聯盟團體電影故事講完了以後、只能在有限的時空渣渣裡找出生存空間,且註定沒辦法使用鋼鐵人或美國隊長的正規英雄結局(或者應該是說她已經提早用掉了)。
於是《黑寡婦》反其道而行,讓人看見這個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在身體強大到極致之後,最終讓她在靈魂心智上達到顛峰的關鍵事件。拼上這最後一塊的黑寡婦拼圖,在理想與現實層面上來說其實都是頗圓滿的。
且雖在故事層面上突破了敘事套路,但《黑寡婦》在表現形式上還是有沿用既有商業電影的公式去操作的。片中其實還是端出了英雄/諜報片該有的2小3中3大動作戲場面,其中飛車追逐槍戰有著看《不可能任務》、《007》乃至《雙子殺手》的既視感(只是對著幹的角色全數換成女人)。說是既視感,不如說《黑寡婦》只是在交作業、向世界觀眾證明了女英雄電影的動作戲也可以做到這種程度。我不會去苛求這女間諜電影的動作戲「怎麼沒有比龐德精彩?」,因為主戰場和各自優勢本來就不一樣,就像我們從來不會去要求「龐德應該要落實性別歧視的轉型正義敘事」一樣(有當然很好)。
珠玉在前的類型電影包括超級英雄片與諜報片精彩者不計其數,看多了自然也養成了我們看待相關片型時的審美高標。但請別忘了那些電影99%都是男性視角敘事的,那是男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若要突破類型電影的極限,換個視角豈不是能拍出另一個全新風景?就像是在諾蘭之前的超級英雄電影只懂得聚焦在英雄的陽光正義面,而在《蝙蝠俠》之後才打開了超級英雄電影的陰暗面,從此才讓超級英雄電影變得更好看。
曾經,我們讀權威影評來虔誠地學習專業的看電影方式;現在,我們讀志同道合的影評在雲端上一起愛/恨某部電影或戲劇。在過往或許僅被稱之為心得文的東西,現在已被網路世界公民理所當然地用以擷暖、共鳴乃至彼此啟發,不再比專業的評論文章弱勢。當然還是會有爆米花式的蹭熱,吃了幾口即丟,像是大口灌下滿滿泡沫的啤酒,你知道泡沫終究是會消失的。然而在我看來,點閱量+1的專業影評文,和點閱量+1的心得文之間的距離也不是那麼遠,若是讀了文章以後讀者內心想對作者講的都是「+1」的話。
於是我在心中許下了一個願,啤酒影評和威士忌影評都寫,尤其是針對女性電影戲劇。
本應是要看心情來決定這部片是該配啤酒還是烈酒的,但有時電影會告訴你它自己是什麼。《黑寡婦》是部 Highball片,把濃烈的女性主義思維調以爽口的蘇打水,明明已經盡量讓自己是好喝的一杯調酒了。偏偏世人對於《黑寡婦》有著多種花俏妹酒的期待,可是啊 ── 大家在看男性超級英雄電影的時候,明明都是抱持著更開闊的接受度的。
不是所有女生都只愛喝妹酒,男人不也是如此?
對於《黑寡婦》不只是一妹酒這件事,其實大家應該是要高興且樂見其成的。
試試看對《黑寡婦》假戲真作吧,其實不吃虧的。
導演:
凱特蕭蘭 Cate Shortland編劇:
奈德班森 Ned Benson
潔克薛佛 Jac Schaeffer原著:
Don Heck
史丹李 Stan Lee
Don Rico演員:
史嘉蕾喬韓森 Scarlett Johansson
佛蘿倫絲普伊 Florence Pugh
瑞秋懷茲 Rachel Weisz
大衛哈伯 David Harbour
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
雷溫斯頓 Ray Winstone
本文獨家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