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

日曜日式散步者:當紀錄片電影成為最棒的美術╱文學啟發教材┃影評

紀錄片導演黃亞歷以一部《日曜日式散步者》震撼台灣影人,除了片長超長、電影表現形式前衛之外,電影本身爆炸豐富的內容才是之所以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真正實力。

《日曜日式散步者》利用日治時期的文學詩人團體-風車詩社,呈現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在台灣萌芽、成長、枯萎,而後受到踐踏的歷程,娓娓道出一段有別於國語、歷史課本中徐志摩、胡適之、梁實秋的中國文壇,真正屬於台灣,但被掩蓋、忽視、遺忘的文學史。

導演黃亞歷和電影團隊,用key上銀幕的大量詩詞、用(不露臉)的類戲劇,置入戲劇中的資料影片照片、報紙、書籍(應該是複製品)等檔案、和有些刻意的對話去替代一般紀錄片的翻攝資料、口述等等豐沛視覺畫面,加上有如高檔廣播劇的音效,企圖帶領觀眾進入歷史現場,體會當時詩人生活的風雅與生命的艱辛。

然而導演想給予我們的,真的是太多了。對於日治中期到二戰終結台灣文壇、甚至歷史都感覺陌生的觀眾光是要在「短短片長」中分去清楚誰是誰、搞懂各個文學團體關係、立場,又要欣賞資料影片中昭和時代的東西融合風情,更要同時費心去閱讀美麗有韻的詩詞(在電影院還不能唸出聲音)… 簡直是在考驗文藝青年的深度耐力賽。當紀錄片電影成為最棒的美術╱文學啟發教材,有何不可?只是本片資訊、情感的量都太多,縱能使觀眾覺得滿足,卻可能在一部電影的時間中無法切確獲得些什麼?看完電影,我感覺到如沐春風同時又格格不入地楞在那裡。

 

監製 閻鴻亞
導演/編劇: 黃亞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