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盼著大師兄回來、巴望著香港電影回來。但究竟這是有可能的嗎?看到董瑋、劉俊謙所主演的《武替道》,確實能得到這一份熱血。
然而觀影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四階段情緒轉折:驚喜、悼念、悲壯苦撐與動人的傳承。無庸置疑它是一部正港的香港動作片,但卻又不僅於此,裡頭還有濃得化不開的情懷。
因為電影的主題就是要跟大家好好聊聊香港武打片的前世今生。
即便是在韓國武行主宰亞洲動作影視作品的現在,常常各國電影的打戲看著看著,不時還是會在心裡感嘆一句「港片打得比較好看」,一種由奢入儉難的失落感。那中間的差異不只是港片在動作戲上一氣呵成的暢快度、一鏡到底的持久度或者情境設計的靈活與獨特而已,還有表演者(或替身)功夫底子的扎實度、武術招式身形的線條美學和武打明星演員的魅力皆不可取代。
以上這些,都是打得再用力、音效再煽情、特化再血腥或借位攝影再厲害的韓國武指甚或好萊塢動作片很難取代與到達的境界。
《武替道》就是在告訴你「為什麼香港武打電影比較好看」。
殘酷的是,原來這一切都是用命換來的。
《武替道》一邊頌揚與眷戀著港片全盛時期的風華絕代,一邊又透過新一代價值體系在自打嘴巴、強調著「香港電影精神沒那麼偉大」。這是近年優秀港片必然會挾帶的精神分裂症狀。男主角李森(董瑋飾)為了拍出好作品總是無所不用其極,成王敗寇他都當過。沉寂多年,好不容易等到了昔日戰友前來敲門,他要不要拼命做出最後一搏?
「最後一部香港動作片」如今就是每部香港動作片幕後創作者的心聲,《武替道》甚至不諱言在劇情中大談「港片已死」。於是乎每一部香港武打電影的新作問世都是辛苦的復活之路,甚或迴光返照,都知道該且看且珍惜。所以光是 2024 竟還能有《九龍城寨之圍城》和《武替道》兩部精彩的香港動作片可以看,對影迷們而言根本賺到。
劉俊謙在《武替道》裡是個慕名踏進動作片圈的萬年替身「阿龍」,連武行都不收他,到哪都格格不入。劉俊謙在一開始的異類氣息與被孤立的氛圍抓得準,也顯化了小圈圈內部抱團取暖的封閉風氣。但一轉眼,當阿龍在李森師傅領進門後,逐漸融入的幾場戲也演繹得順暢,又讓觀眾看見這個小圈圈內部的團結文化之可愛。
說到底武行內部人員的革命情感都是用皮肉痛和血淚換來的,耐打耐摔是日常,遇到動作導演設計的高危險創意鏡頭要當仁不讓親自執行、行有餘力能 cover 兄弟們的安全則是更好。完成高難度的動作戲拍攝普天同慶、失敗就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好看的動作戲終究都是用一期一會的生命賭博去換來的,若香港武打片的「比較好看」,都是建立在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之上,就算電影再怎麼精彩,難道就真的值得幕後工作人員要去承擔獻祭式的犧牲?難怪在《武替道》裡,就連幕後工作者的妻女家人並不引以為傲、甚至還會想要拒看。
動作片是一典型把觀眾快樂建立在拍戲人痛苦上的產業類型,願打願挨互相需索關係其背後所想達成的成就,被電影具體比喻為燃燒生命的煙火,至於煙火能有多燦爛?若有真功夫的師傅們逐漸消亡,那麼功夫片也註定會燈火闌珊。
《武替道》揭露的是過往香港動作片在電影工業的不完熟以及安全措施的不完善之下,硬是建立起來的打帶跑拍片風氣,片中一場街頭槍戰道盡一切。
曾經那些「沒有申請就硬拍 / 偷拍」或「跳樓沒有威牙設備就用墊幾層陽春紙箱取代」的折衷方案,在當代青年世代觀眾眼中看來簡直天方夜譚、荒謬瘋狂也找死!
尤其其中所隱隱指涉的公安議題雖被緊張刺激的槍戰戲給蓋過,卻仍洩露了《武替道》批判國安法影響香港街頭氛圍的意圖,藏都藏不住。因為這些那些,都可算做是香港硬頸精神的一部分,不只是「我今天收工回家後、明天還巴望著趕快開工才是香港精神」而已。
華語動作片曾經世界無敵,電影史是該記上一筆。《武替道》用一個業內工作人員取捨在職場與家庭之間的通俗故事,為香港動作片做出動人的註解。一個時代結束就會有另一個時代崛起,過往縱然閃亮而美好,但香港人確實該務實往前看了,不要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