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

劫局:燒腦劇情片, 殺人罪和道德罪之間最微妙的界線┃影評

比利時導演山謬提爾曼長片處女作《劫局》Une part d’ombre  aka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能帶給影迷驚艷的觀影感受,除了層層鋪排的懸疑查案情節之外,更精彩的其實是電影細細刻畫出了人際關係之間對於「嫌疑犯」打從骨子裡發出的深刻歧視態度,不分國界場域人種地讓我們一起見證了世間人情冷暖,而這份無奈也鏗鏘說明了朋友與家人之間永恆的差別。

大衛和老婆茱莉擁有一個令人稱羨的家庭,一群好友們三不五時的緊密聚會堪稱實踐了歐洲夢幻中產生活,夫復何求。然而,一日大衛涉嫌與一起殺人案有關,朋友們一開始還把事件當作玩笑、調侃大衛。但隨著案件調查越來越深入、大衛的嫌疑越來越重時,好友便開始走避。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在調查過程中竟揭露了大衛的外遇情事,這讓友人們對大衛的清白度信心盡失。



以邏輯來看,殺人和外遇一個是刑事案件一個是屬民事範疇,天下多的是外遇的人,但他們可不會都是殺人犯。然而從人性角度來綜觀,卻很難可以分得清楚而不被影響:友人們表面上是因為大衛的外遇與欠錢而開始與他疏遠,但大家(包括觀眾)心知肚明的是大衛的品格瑕疵(隱瞞婚外情和債務)已經讓人開始懷疑他真的也有殺人!

《劫局》著墨得最精采的,莫過於清楚捕捉到了親朋好友在未定案時就開始輕視大衛的各種台面上與私底下的噁心嘴臉。原來「朋友」這種身份與關係在大部分的時候、大多數的人的認定中其實非常脆弱,一擊即破。原本因為大衛的婚外情,也影響了茱莉對他的信任感。然而畢竟這兩人已經結婚生子,婚姻誓言裡的「我會永遠愛你,無論貧窮還是疾病…」果然不是在說假的,在確認彼此相愛、且在大衛對家庭的愛與付出如常未變的時間考驗中,這個出現裂痕的家庭在脫軌之後仍逐漸力求回歸。

但社交圈可不會饒過大衛。原一向能與麻吉們談笑風生的他在生活圈中已然成為次等公民,朋友不想讓他加入聚會、不願意讓他的小孩子跟自己小孩一起玩,全面性的杯葛不是最糟的,最噁心的其實是仍假裝自己依舊公平客觀對待「朋友」的噁心道貌岸然。《劫局》的後段情節後勁特別強大,把觀眾扯入進了和「嫌疑犯」同一陣線的舉目無親和有苦難言,諸多的查案證據舉證歷歷卻又讓人變得無法為他多做辯駁。



在這場懸疑犯罪案中,《劫局》的結局其實並不好猜。在編劇上它遊走在道德與犯罪界線中間。大衛究竟有沒有「犯罪」?其實怎樣說都說得通,端看觀眾內心的那把尺如何定奪。但以法律的角度而言,電影卻讓我們更清楚看見文明與法治的制度侷限──近年來在這真實世界,存在太多類似《劫局》這種曖昧地帶的事件了。這部電影的存在,或許也提醒著我們在生活中該隨時收斂起一些看似無傷大雅、實則過於武斷的社會性思維。

但另外一方面,《劫局》卻又在結局最後一分鐘才公佈案情真實樣貌:原來,會外遇的不代表不愛家,會欠錢的不代表會殺人搶劫,但沒人能保證的事是,不做壞事的人內心就不會出現歹念。結局情節若此理所當然卻極為難猜,同時也不著痕跡地強烈批判中產人士的狡猾取巧、扮豬吃老虎的劣質基因。殺人犯罪和道德犯罪之間是有一條幽微難定的界線的,但世間很少人是真的能做到一輩子都全然乾淨的。難怪聖經早就說了:我們都有罪。

導演:山謬提爾曼 Samuel Tilman
編劇:山謬提爾曼 Samuel Tilman
演員:
法布里奇奧羅吉 Fabrizio Rongione
娜塔莎荷妮葉 Natacha Regnier
Baptiste Lalieu
Myriem Akheddiou
Yoann Blanc
克里斯托夫帕歐 Christophe Pa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