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 電視劇集 劇情片 電影評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ptt 零負評淚必哭推薦!分集劇情解析!用戲劇檢視社會裂痕與病態 │劇評

《我們與惡的距離》各集劇情解析

一二集都是用新聞報導影音畫面做破題,你會發現接下來每一集,導演林君陽都會在片頭放一則新聞報導影片,新聞報導完,影片底下都會有網路鄉民抒發各種對於新聞的意見立場表露,這一方面強調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主角是身為媒體從業人員的「職人劇」體質,更多的是在提醒觀眾「沒有人是局外人」。電視劇拍的是他們,但在看電視的是我們。「我們」愛看什麼,新聞就播什麼,我們現在正在影響著媒體生態,你發現了嗎?

第一集:受害者

賈靜雯所飾演的品味新聞台編輯主管,宋喬安,劉昭國(溫昇豪)的妻子,這對夫妻的兒子在兩年前的無差別電影院殺人案事件中喪生,兩年來,她都無法讓自己的生命回到正軌,而且還從一個刀子口豆腐心的女強人變成冷漠的人。老公也因為被她給「冰」到而在職場上接受同事好心的溫暖,被認為「外遇」。其實受害者其實不只是他們而已,第一集還有交待整個社會案件發生其背後所有的「隱形受害者」:辯護律師、醫療鑑定人員,他們不只是被當作社會資源在被耗費,連他們自己的家庭也都被影響了。另,新聞台職場現場、律師的工作與家庭生活樣貌,乃至醫院能提供的就醫資源限度為何?都是本劇在開宗明義之際就戮力著墨之處。

我們與惡的距離:ptt 零負評淚必哭推薦!分集劇情解析!用戲劇檢視社會裂痕與病態 │劇評

本劇最重要的視角高度其實也是在第一集,林君陽導演克制而不帶任何評論情緒地把大眾習慣去批判的「加害者的家人」角色處境給拍出來,光是如此,就已經在提醒我們,他們也是受害者。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就是在我們忘記一人做事一人當、小丁做事小叮噹的原則,連無罪的人也都要罵的時候。

第一集劇情中,一開始賈靜雯遇到員工快要臨盆,冷漠地講了兩句話,找了另一個新進員工接手工作,其實光用這一場戲就交待了宋喬安這個角色最在乎的只有兩件事:一個是「生命」,一個是「專業」。角色性格與樣貌秒速建立完成,同時整段戲最具有渲染力的還不是販賣演員演技或魅力,而是短短幾分鐘就讓你看見電視新聞台現在所承受的高壓工作環境。

另外,在宋喬安岌岌可危的婚姻關係中,夫妻倆之間連回到家裡、必須講話的時候,畫面呈現的都是讓兩夫妻在不同框的畫面裡。尤有甚者還有聚焦兩人各自都在「鏡子裡」,美其名為「對話」,實則根本是註定無效的溝通。夫妻之間貌合神離、不以真我示人的影像語彙不言而喻。

我們與惡的距離:ptt 零負評淚必哭推薦!分集劇情解析!用戲劇檢視社會裂痕與病態 │劇評

第二集:母親節

聚焦描述「被害者的母親」和「加害者的母親」是怎麼過母親節的?賈靜雯身為「被害者母親」不想被同情卻被同情,謝瓊煖身為「加害者母親」不該被指責卻被指責。兩個母親都因為已死或(被判死刑而)將死的兒子,和還活著的女兒生活疏遠、卻無能為力… 編劇呂蒔媛的劇本寫得極具對應性:某個程度上,母親就是母親,只要孩子牽扯進入了社會案件,她們是不會因為小孩是受害者或是加害者,而痛苦變得比較少的。也就是社會不健康的話,一個家庭的母親其所需要承擔的壓力和痛苦,都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就算孩子和加害者被害者無關皆亦然,轉頭看看吳慷仁所飾演的律師王赦他那個懷孕中的老婆吧(周采詩飾演),身為孕婦的她在孤立無援的時刻,會有多麼痛恨滋事者?其心情可想而知。

第二集值得一提的畫面語彙:在李大芝受不了自己哥哥殺了宋喬安兒子的那份被牽連的罪惡感驅策之下,她跑去跟主管請辭,請辭完以後,下一個畫面她跑去洗手…即便「人不是她殺的」,但她卻這輩子都得背負那份洗不掉的罪,再怎麼想要洗乾淨,都沒有辦法了。這就是這個社會加諸在她身上的莫須有罪名。在追整齣《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我們將會一直看見林君陽導演不斷端出這類(幾近於強迫症)的影像語彙的鋪陳。

下一頁▶三四集劇情解析

頁次: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