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煉獄》KING OF DEVIL’S ISLAND

在制度的存在不夠正當之際,叛逆於是就會變成是對的事情。 

  

普世認為:年輕人若犯錯,應該要有被原諒的機會、不能從此抹煞孩子的一生。全世界人權先驅的歐洲尤其重視此論,於是很早就成立了一種特別的機構:一種「別於讓人絕望的監獄環境、增設了教育機制的『感化學校』」,教養犯錯的孩子。這種感化學校的設置目的,為的就是要讓年輕人在做錯事之後能夠好好地「被教育輔導」,使他們日後能夠「乖巧」地回到正常生活之中、不再帶給社會麻煩。

而挪威一做小島上的『巴斯戴學府』(1900-1953)就是這樣的一間感化學校。

  

《我的青春煉獄》故事背景事設定在1915年的『巴斯戴學府』,兩位年輕人初初進入巴斯戴,被編定為C5C19的代碼,開始了每天勞動與上課的日子。然而這座島上學府的生活卻沒有比以前的日子好過:鐵的紀律、鋼的規範,窒制著這一群小獸,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巴斯戴所給的管束與限制已經遠遠大過於所給的教育成分。

  

再者,絲毫不重視人權的感化院環境、也是值得被探討的部份:院規有條規定、說明「企圖逃離巴斯戴者,賞鞭12下,或者鞭到『直到見血』」並由C1班長對同儕執行處罰;還有忤逆典獄長所換來的『搬運石頭』這種無意義勞動處罰、加上用餐不語、動輒口糧減半和密禁以下對上進行告發的種種潛規則,都讓新進學員C19(本片的青年主人翁)適應不良、意欲反抗且亟欲逃離。

  

上述等一切不公平的對待,可能的確是會讓歐洲人在看《我的青春煉獄》時,痛苦如感同身受,但亞洲人可能會產生如「這樣其實也還好吧?」的一些感知落差。歐亞之間對於人權的認知差異,距離有點大,但「時間」或許可以稍稍彌補掉這些差異?若將當初1915年在挪威巴斯戴所發生的種種情事,放在現今亞洲感化院所該有的水平去看待,那麼相信亞洲人或許不會再那麼等閒視之了也說不定?

  

 有些人能夠選擇想要過的生活;但有些人只能被生活選擇。

會進感化院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健全或者是被社會給遺棄之後的結果。片中雖無交代主角C19為何會殺人而進入巴斯戴,卻有提到C1有個酒鬼母親與盜賊父親;無論昨日種種如何,我們在《我的青春煉獄》看到的是一樣差勁的環境,卻企圖用迫使的方式、讓孩子學乖……(喜供、黑肛舞磕靈?)過度威權的管束如同法西斯,或許能夠塑造出表面上服從紀律的人、卻容易養出骨子裡被扭曲的小惡魔,終致惹來以暴制暴的低劣文明演化過程。

  

而其實,導演馬利斯˙霍士特(Marius Holst,挪威人)的初衷,並不是要去描寫社會或者是怪異的體制對於年輕人造成多大的傷害,證據就是你將無法在《我的青春煉獄》之中看到太多孩子們受苦的過程。儘管他們真的很苦,你卻無法在影片裡頭看見雞姦、禁閉凍牢、更多的體罰和上下交相賊的協商……等等真的存在過的殘酷畫面(這些,導演都盡量輕描淡寫地選擇性拍攝帶過)。倒是,對於年輕人在承受不合理的對待,和惡劣的環境摧殘之下,他們的韌性與耐力、甚至是精神層次的崇高意境,都在影片裡頭,栩栩如生地被刻劃、被保留下來了。

  

片頭、片中以及片尾都有出現極具詩意的海上補鯨畫面、搭配口述,營造出一種無涯的痛楚情境,緩慢,且入心。用以詮釋血氣方剛的少年們承受苦難的過程。巴斯戴的孩子們,各各如同已身中三隻魚槍而未死的鯨、動彈不得卻又頑強抵抗著,壯烈地掙扎著。而這種美感,是獵捕它、致它於不幸的狩獵者(這個社會)所能欣賞到的。

而少年們呢?鯨呢?他(它)們得到任何好處了嗎?

  

在《我的青春煉獄》裡頭所安排的角色,除了典獄長(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an Skarsgard,瑞典人)以及C舍舍監(克利斯多夫喬,Kristoffer Joner,挪威人)之外,年輕學員都是素人演員、並且他們都曾有真正不堪的過往,可說是真正的問題少年,藉由演出這部電影,形同是對他們施行一場特殊感化、震撼教育,讓他們能夠回頭舔舐自己的傷痕、並且徹底卸下過往包袱。於是拍攝《我的青春煉獄》這部電影,可謂是還原挪威歷史、療癒少年傷疤、宣導人權以及傳播極地美景等等集多重意義於一身的作品,導演的北歐魂,昭然鏗鏘。

  
(史戴倫史柯斯嘉,克利斯多夫喬

同樣都是關於青少年在極地逃亡的真實故事改編電影,和在2010年時,國家地理與好萊塢所合作拍攝而出的《自由之路》(The way back比起來,《我的青春煉獄》的極地景致可說是被拍攝地更為唯美、更詩意(當然這樣的美感用以對比在『青春煉獄』的故事裡頭,實在是違和與荒謬的極致),或許這就是道地北歐人對於天候地理的徹底感受才能拍出來的獨特畫面;關於敘述人性的高貴情操方面,《我的青春煉獄》也拍得更為純粹、自然而不矯作,C1C19之間亦敵亦友、到最後相濡以沫的革命情感,讓我深深地被打動。

  
(最後的逃亡)

看了《我的青春煉獄》到最後、你會有感同身受的無奈與不捨等傷感(甚至是有些許的激動);但看《自由之路》只讓我被各種自然地理環境震攝到下巴掉下來而已、但情感上倒是很平靜(甚至覺得在險境之中他們的互相幫忙的部分,是基於現實、且描述地有點做作)

  
(如今看來,1953年正是關閉的『巴斯戴學府』,恍若隔世)

 

比起《自由之路》,《我的青春煉獄》的極地逃亡的畫面量或許沒那麼多,但是它的逃亡信念可是重頭到尾、一點也沒少的。

  

台灣上映日期:2012,MAY

(以上為 試片 之觀影心得)

個人觀影評價:
寒冷度JJJ(北歐的極地真不是蓋的)
感人度JJJJ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