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 美國電影 北歐電影 劇情片

記憶乍響:伊莎貝雨蓓詮釋被戰爭創傷症候群無限波及┃影評

記憶乍響:伊莎貝雨蓓詮釋被戰爭創傷症候群無限波及┃影評

《記憶乍響》Louder Than Bombs《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導演尤沃金提爾執導,傑西艾森柏格伊莎貝雨蓓主演,是第68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台灣影迷等了那麼久,幸好還是終於等到它上映。私以為這是尤沃金提爾目前最棒的電影作品。

記憶乍響:伊莎貝雨蓓詮釋被戰爭創傷症候群無限波及┃影評
知名戰地女攝影師車禍過世後三年,家人為了籌備她的回顧展,才終於進入家中她的工作室開始整理,卻也翻找出女攝影師身為妻子與母親之外不為人知的秘密,影響了攝影師的丈夫與兩個兒子。在每個個體生命裡,萬事萬物都有一道羅生門可開,或開、或不開,都必然影響著自己。女攝影師的車禍原因在被「意外」一詞粉飾過後,即將掀開的是她可能被戰爭創傷症候群波及的多層脆弱心緒解謎。由伊莎貝雨蓓來飾演這個角色有一種看《謝謝你的巧克力》(貴婦在家密謀車禍意外)+《鋼琴教師》(故作堅強的脆弱藝術家)的合適。伊莎貝雨蓓處於表演高原期,這部片她的戲份不多不少但完全勝任。

記憶乍響:伊莎貝雨蓓詮釋被戰爭創傷症候群無限波及┃影評

不可諱言伊莎貝雨蓓《記憶乍響》所扮演的角色「戰地女攝影師」很快就讓人想起茱麗葉畢諾許《一千次晚安》也演過,只是這片的女攝影師比較幸運(?)沒有女兒和她鬧彆扭,整屋子三個男人都全心全意愛她配合她。且茱麗葉畢諾許所飾演的女攝影師個性本質是生性較勇敢的,相較之下伊莎貝雨蓓顯得纖弱蒼白(老)而傷痕累累,從外表到內心都不怕讓觀眾看到她無須多加解釋的創傷症候病徵。

不只媽媽病了,整個家也病了。哥哥對於妻子生產一事在照料方面完全不及格(諷刺的是電影是以他新生的小孩手握他指頭的有感畫面做開頭),爸爸默默與學校同事交往中,怪咖弟弟則是越來越古怪,三個男人平日幾乎失去了互動與情感交流,每個人活得像個孤島。然《記憶乍響》奇妙的是,這個家庭故事的發生不會讓人以為是特殊個案,其母親職業或許特殊,但撇去母親職業不談,哥哥爸爸弟弟的人生估計也會遇上差不多的問題。例如弟弟依賴媽媽、媽媽依賴哥哥,而爸爸又覺得哥哥不常在家什麼都不懂(不懂父母夫妻間的情感芥蒂是什麼?)。我們當然可以將這一切視之為「家人彼此間看待同一角色的見解可能大不同」,於是自然而然,家人之間對於失去所愛成員的療傷態度就會各異(甚至各有其偏執),但有看過《百日告別》的你就會知道即便是最親密的家人,彼此之間要好好坐下來聊聊那個我們共同失去的、所愛的人,也都很難。愛,有時候是超越了家庭而更加私密的事。(在台同檔期上映的電影《最美的安排》裡竟有提到一旦一個家庭有小孩死掉,夫妻離異的比率高達79%,這數字或可聊表一二。)

記憶乍響:伊莎貝雨蓓詮釋被戰爭創傷症候群無限波及┃影評

爸爸與弟弟之間的無法溝通其實只是一種青少年孤僻於家庭的階段性現象,鬧彆扭的是年輕人,這份彆扭不可解,除非有一天年輕人生命中突然有好事發生,老大他奇蒙子好了才會略略開啟心門。基本上作爸爸的就只能等(天下沒有贏得過小孩的父母)。而爸爸與哥哥之間狀似可以溝通,其實才是真的無法溝通的兩位。起因於哥哥對母親莫名的一面倒,在父親與母親之間他永遠先選母親,也從來聽不下去來自於父親口中所描述的母親的樣子,直到後來他發現了母親的曖昧照片、直到他後來生了小孩並開始做出對不起老婆的事(這事更妙,他變成了他所討厭的父親,並做出他討厭的事)。至於兄弟之間的溝通尚可,但終究還是無效的溝通:哥哥在發現弟弟的特異才華之後第一時間是勸弟弟要低調,把作品藏好不要被看到否則會被取笑甚至霸凌,哥哥的建議乃出自於愛與保護,但其所預測的結果不一定會發生。反而是,最任性、最不受社會價值觀制約束縛的弟弟,走他一條奇怪的路,然後得到一份母親車禍身亡以後可能三年都沒能看開的救贖。

記憶乍響:伊莎貝雨蓓詮釋被戰爭創傷症候群無限波及┃影評

《記憶乍響》拍得極為特別。與其說電影本身被切割得很破碎,不如說是解構得很對味,我從沒想過看一部非線性敘事電影可以感覺到庖丁解牛般把每個角色的心境情緒拆解得這麼形狀完美又各自獨立存在的,它們確實都存在在一頭牛(家庭)身體裡,它們相愛,但彼此無法順利溝通。這些總要等到那個最重要的母親角色走了以後,才會懂。而懂了以後,才是成長的開始。

《記憶乍響》畫面犀利、情緒質地高、敘事密度厚而紊雜,大概看三次(或拉片三次)都無法精準複誦出整部電影故事的原委,必須要買光碟起來好好回味蒐藏。

記憶乍響:伊莎貝雨蓓詮釋被戰爭創傷症候群無限波及┃影評

 

延伸觀賞

《一千次晚安》我的媽媽是女強人
《百日告別》林書宇的告別三部曲
《愛.慕》理性拆解平凡與偉大的人生末路
《廢柴特務》魯蛇變英雄,一個打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