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將至》(朝が来る)是河瀨直美最新電影,也是繼是枝裕和導演在《我的意外爸爸》之後日本電影再度觸碰「主角與非親生子女多元成家與磨合過程」的故事。巧的是,兩部電影同樣都選擇在小孩六歲這個年紀之時,讓養父母驟然得知孩子生父或生母的存在、甚至與之碰面交流。《我的意外爸爸》讓福山雅治一人詮釋生父和養父兩種身份一起進行時的必然矛盾;《晨曦將至》則是讓永作博美與蒔田彩珠分別將養母與生母的兩種執念淋漓盡現。
同樣都是日本導演,儘管是枝裕和導演已經是非常細膩的人,河瀨直美可是個擁有直接與觀眾靈魂對話能耐的「女巫導演」。《晨曦將至》一貫維持住河瀨直美的拍片功力,就連空鏡頭都能拍出日本風土人情裡處處是神明的靈動畫面,可以把櫻花樹在風中搖曳的簡單場景拍得像是《龍貓》龍貓公車越過田野只是一般人看不見貓神只看見風景。樹林裡也像是有著祖靈隱約穿梭其中,陪著主角一起。
難能可貴的是,《晨曦將至》是河瀨直美導演從影生涯中最努力嘗試與觀眾溝通的一部電影。以前從沒見過導演這麼不厭其煩在耐心拍戲,故事順暢度前所未見,深怕觀眾看不懂電影似的,導演節制了河瀨式的跳躍性敘事,有別於她以大自然空鏡頭解釋一切劇情的習慣,本片每個故事細節都講得好清楚,這項突破的重要之處在於等於是導演走下了專屬於她的祭壇,走向了觀眾,以近身佈道之態、手把手地引領你看清楚兩位女主角的心路歷程,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導演都會耐心解釋給你聽。
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當代電影進入探勘女性故事題材年代的現在,女性視角的電影語言尚未形成一套可供邏輯分析的拍片學理系統,造成男性解讀障礙,這其實是種硬傷。河瀨直美的《晨曦將至》成功做了一次示範。若拍成這樣了男人都無法懂得女人故事的美麗與哀愁,那恐怕不是女性電影有問題了,而是男性視角根本沒打算想要同理女性處境。
我不禁想起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巴基斯坦裔美國影人庫梅爾南賈尼為非白人種族題材電影發聲所說過的話。庫梅爾認為既然他可以喜歡上白人電影,那麼白人觀眾也能因看庫梅爾演的故事而得到共鳴,庫梅爾說:「這沒有很難,我一輩子都是如此。」同理,既然女人可以喜歡上男性視角電影,那麼男性觀眾應該也能看女性的故事而得到共鳴。照道理而言這應該沒有很難,因為女性一輩子都是如此。
是枝裕和之所以偉大,在於他致力於溫柔探勘日本弱勢孩童乃至於女性故事的幽微處境,導演片中的男性角色通常不甚成功,放在母親或老婆甚至小孩的旁邊總是施展不開男性的威嚴,藉此平衡了角色之間的先天父權階級落差。唯有福山雅治例外(在《我的意外爸爸》和《第三次殺人》都是)。然若細看《我的意外爸爸》便能得知電影散發出一種濃厚父權之於家庭的深深無力感,福山雅治即便身為白領精英也逃不過落入家庭問題無解的挫敗狀態。那是專屬於男人的感性抒情,但即便福山雅治在片尾是這麼努力地對著兒子告白了,兩人之間有形的道路草叢隔閡卻還是如此具體的存在著,而是枝裕和導演的期待就是讓兩條路交會成為一條路。
但河瀨直美的電影裡,路是不存在的。人與人之間最鏗鏘的隔閡是空氣、最沒距離的時候也是空氣。《晨曦將至》的第一個事件發生自幼稚園,兩個小孩一起在鐵製欄竿架上攀爬著玩,其中一個摔到地上,說是被女主角永作博美的兒子推了一把所致。基於信任兒子說沒有推朋友,永作博美堅持不向對方道歉,使得整起事件一度成了羅生門。
有趣的是,兩個小朋友還是很想一起玩。所以兒子問媽媽是不是應該承認道歉比較好?而受傷的小孩倒是先改口說是自己掉下去的沒有人推他。
當過幼稚園小孩的媽都知道,信任自家小孩固然重要,發生事情先以道歉做起手式也是以和為貴社會教我們的反射動作。永作博美不尋常的不道歉行為本身就提供了觀眾去了解故事人設的多重解讀空間:一是永作博美是那種將生命精神都專注在養育小孩的母親(所以對於教養和建立親子關係沒有妥協與隨便的餘地),二是即便這家人都是好人但仍隱隱透露著白領階級家庭的自認優越。自己的小孩代表著自己,若自認沒有做錯事,何須道歉?
透過這場校園小事件,也講透了《晨曦將至》永作博美與蒔田彩珠兩個母親之間的關係。養母永作博美認為自己與生母蒔田彩珠之間是友好關係的,但當有朝一日生母找上門,緊咬著說你們領養小孩毀了我的人生,永作博美怎麼可能會覺得是我推的?
事實上到底有沒有推,是介於有跟沒有之間。幼稚園的兩個朋友之間是這樣,生母和養母之間亦如是。
在沒有現場見證到一切的前提下,通常大人會用自己的處置方式來對待幼兒之間的爭端。除了依據孩子的個性、孩子間平時的互動方式,也會將幼兒的行為與表達能力都考量進去,最後做出合理的推測。那很可能就是一個下課時間,兩個好朋友之間快樂玩耍、一個不自覺碰到對方而讓另一個失足跌倒的尋常事件。其實說要怪誰都不太對。
回到兩個母親身上。永作博美與蒔田彩珠的人生交集產生在一個需要小孩、一個被迫不能擁有小孩的兩個個案,透過一領養機制而達成「互相幫忙」的事件。萬事俱備,只欠小孩的永作博美家庭得到一個圓滿。反觀原本擁有一切愛情與小孩的蒔田彩珠卻頓失一切 ── 而整個社會包括觀眾的我們當時卻都同意這是對她最好的安排。
事實上是,小女孩小光即便送走了自己的親生骨肉,自己的人生依然還是崩毀。日本太文明了。文明到未成年女孩未婚生子就不能自己養小孩,就算嬰兒出身自兩人真心相愛,就算男方無法負責但女方家裡的狀況其實尚可負擔,但除了小女孩和養母之外,家人沒人有意願齊力幫忙養育。
未婚生子的男生生命軌跡如常,未婚生子的女生的生命卻無法回到正軌。小光的人生被家人和社會強硬地解構,不斷在掙扎中逐漸沈淪。若非河瀨直美透過《晨曦將至》把小光故事呈現在我們眼前,或許我們將會一輩子都認為「剝奪未成年女孩生育兒女的權益是為了她好」是真理、是對的。
眾所周知,河瀨直美出身自奈良。《晨曦將至》中出身自奈良的女孩小光就像是河瀨直美身而為人對於人世情愛和善良的抓緊堅持;電影中永作博美的角色則代表著躍升而為國際名導之後、河瀨直美對於自身身為高端人口的持續自省力量。
所以電影的最後,當小光為了一場人生最棒的初戀而失去一切、窮途末路後找上養母家庭時,永作博美無法接受當初有一面之緣、那個生下她可愛兒子的清麗少女怎會變成十足不良少女樣貌?這份拒絕固然是基於理所當然的形象落差所導致,卻隱隱仍有幾分是來自於不願承認,不願承認那個女孩的人生怎麼會在失去孩子以後仍然崩毀?尤其當他們夫妻兩以為領養小孩是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的時候。
《晨曦將至》的和解結局固然過於理想性卻很有用。電影火眼金睛拍出了日本文明與資本暴力現形記,白領階級若不能不斷省思自己是否傲慢了,那麼即便你是再善良的人都是暴力的。在人類文明再怎麼高度發展的人際社會中,若基於同理那就不該計較是誰不小心推誰進了深淵?而是該想盡辦法去彌補一切「文明後遺症」。
導演:河瀨直美
編劇:
河瀨直美
辻村深月
高橋泉
演員:
永作博美
井浦新
蒔田彩珠
淺田美代子
森田想
山下莉緒
本文獨家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