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2年2月24日普丁正式動員俄軍侵略烏克蘭,至今戰火依然持續,誰都不知道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2023年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開幕片是一部烏克蘭電影《戰火邊緣的青春》,電影描述的是烏克蘭右邊與俄羅斯交界地區的「頓巴斯」地區,在2022年2月開戰之前的樣貌。彼時烏克蘭早已受到打點式的戰力威脅,人心惶惶、但小人物們還是只能過他們的日子。
《戰火邊緣的青春》簡言之就是五個烏克蘭年輕人的青春吉光片羽,電影片頭拍得很像劇情片,非常好看,破題讓觀眾看見普世年輕人樣貌,其實在戰爭與和平的世界裡,青春都一樣飛揚。電影把戰爭前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氣味充分捕捉,電影美學穩健輸出:攝影純熟、剪輯鋪陳不疾不徐,使用音樂非常有態度,在影像和音樂上混合戰火、煙火帶給人心的擾動力的相似性和荒謬性,是優雅地控訴戰爭的電影。
戰爭電影常會拍攝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如何流離失所、愛恨情仇。但是《戰火邊緣的青春》的時間點非常微妙,是戰爭前夕。可以看見片中被攝者多數沒有什麼大難臨頭的焦慮,這或恐才是戰爭前夕人們的寫實面貌。電影本身沒有什麼沈重感,反之,拍得非常有「生活感」,可能因為戰爭也還沒正式開始,所以這些年輕人的生活中一樣會看煙火、去夜店跳舞、白天練舞、放風箏,畫畫、游泳、玩音樂、玩機車、打電動、運動、會去派對、也會裝扮和表演… 生計部分,一樣要幫大人賣西瓜、進礦坑、養雞,禱告… 平常大人會和小孩聊他們的未來,他們也會注意戰爭狀況和新聞報導,甚至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遠方的煙硝逼近…電影也捕捉到年輕人偶爾悲從中來、覺得沒有未來可言(NO FUTURE IN STANYSIA)的安靜焦慮,但都不是憤世嫉俗的,而是只能認命地讓未來逼近的。
電影中,即便面臨爭爆發前夕,幾個年輕人還是一度遠離塵囂、像是去畢業旅行一樣地身體力行、往大自然追求平靜。
台灣跟烏克蘭在某種政治情勢上有可以呼應之處,但《戰火邊緣的青春》的迷人之處在於給了篇幅讓世界看見多數無法處在權力核心、無法決定戰爭發生或不發生的小人物、年輕人的戰前生命姿態。有點殘酷的是,電影拍得雲淡風輕也唯美,但電影最後交代出這些年輕人的「後來」卻是有點令人無法承受的。不論是逃到法國、比利時,變成難民,甚至失聯… 頓巴斯地區被佔領以後,16歲以上的人現況可能是都不好的,《戰火邊緣的青春》留下的景象是烏克蘭人在2022二月以前的樣子,以及戰爭前夕,其實已經人心惶惶的故作鎮靜,只能好好生活的無奈。電影拍得輕柔,但是非常具有警世性。